张天戈针灸与气功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
媒体:原创 作者:张天戈
专业号:张天戈
2012/8/11 18:29:47
张天戈针灸与气功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
针灸与气功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
(1979年原始稿)
秦皇岛市山海关人民医院 张天戈
针灸与气功有什么关系,这已为一些临床针灸医师和气功医师所重视,这是因为针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与提高⑴,气功本身又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⑵。气功于中医理论相通⑶,久练气功的人对其学、经络、脏腑等中医学说通过运气练功的时间,得到感受而容易理解,因为气功不仅是研究中医理论的钥匙⑷也是研究针灸的钥匙。
由于历史的原因,致使针灸与气功相结合的“无极针灸法”⑸“意气合一针法”等近乎失传。针灸临床操作手法过去是不会轻易传人的,而气功也是单传口授,所以练功有素有能意气行针,其传授根士保守,如果在这方面不进行挖掘、整理有失传的可能。
祖国医学历来重视气血学说的,没有气则人的生命就会终止。针灸就是通过一定手法使经气疏通,气血通畅、阴阳平衡,达到治病保健。气功则是通过身、息、心的调整而达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⑹的意境。从两者的施术方法看是不一样的,但都是在气字上下功夫,所谓“登山之路虽异,山顶见月相同”。
过去有人认为针灸与气功两者无何关系,并认为针灸的形成是从旧石器时代开始(砭石和篝火),到了青铜器时代才有了针刺用的针具,又由于针刺时的肌体反映和古代解刨纪录,认为经络学说的形成是在针灸术发展以后的若干年。而气功则是在阶级社会出现以后的年代里才产生的,气功对经络的形成和针灸术的发展无重要关系,居于次要地位⑺。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⑻,对气功的锻炼方法和早于《黄帝内经》的《帛书经脉篇》⑼等说明气功产生的年代很早,而且从考察中认为气功与经络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当代针灸学者和一些临床医师认为,气功不仅与针灸有密切关系,而且对气功产生的年代要早于经络形成之前。古人常说:经络的发现,主要是从练功的体会得到的(10),那么对针灸的指导作用可想而知了。比如,在针灸施手法于病人身上经穴之后,可以激发经气的运行。而气功则不用任何针灸手法,仅通过意念的锻炼也可以产生经络现象,而且这种经络现象随主观意识的引导在人体内运行,如小周天的形成就是任督二脉的经气交流(11)。有的人由于不了解气功这门科学而轻易的予以否认是欠妥的。明朝大医学家李时珍就写过一句至理名言:“内景隧道,唯返观者照查之(12)”,这就指出如果不练气功就不会有如此体会和认识。正如一位日本静坐者的体会:“静坐的价值,只有静坐才知道”(13)。而这种“返观、任督交流”完全是内气的作用,我国医学界对“气”的认识最早:“阴阳并交,至人之所行。交者,阳气先至,阴气后至”(14)。这里所指的“气”即功能,如心脏的跳动,肺脏的自动开合,肠胃的蠕动等。这种气是一种先天之气,也成真气、元气,没有先天则无后天,也就是没有生命,而先天之气又依赖后天之阴精生化,所以说:“阳化气,阴成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15)。清。唐溶川说:“气生于肾水,而上主于肺,其间运上下者,脾也”,武术家练气功注重意守命门,加大气的作用(爆发力)也在于此。
在练气功时有内气与外气之说,由于功法繁杂,锻炼目的不同修炼方法各有区别。一般养生保健治病者多采用内功锻炼法,也就是目前流行的一种说法称之为软气功,这类方法主要是内气的产生,为了给人治病在锻炼中引气行于外,如引到手上给人施以按摩术可以止痛治病,这就叫“外气”,也就是内气外放。还有一种供技击(武术散打),杂技表演用的气功*,经过一定时间的特定功法锻炼,可以把气引到头上可以用头碰碎石碑,把气引到手上可以掌劈坚石,引气到腿上可以踢断钢柱以及腹驮千斤、汽车过身等,都是气的作用,这就是目前所说的硬气功。而这种“外气的发放”又必须在内气的基础上进行,内气不产生外气便没有发放的基础。经过科学工作者的鉴定,气的产生是有物质基础的(18,19,20),针刺与气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气功修炼者是以呼吸和意守为主,辅以姿势。经久锻炼“气”和“意”,可以达到意至气至,气至则经脉通,因此“志意通,内练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通皆出于经髓,以行血气(21)”。
在针灸的临床上运用气功之气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针刺的手法通过针刺穴位而引导或激发本人的“意”,然后再通其“气”,这种气是患者本身之气,气至者而有效,气不至者疗效差或无效。
第二种方法就是通过针灸医师的气功修炼,在治疗时把这种气运到手上,在施针术时,这种“气”通过医师的手和针体传送到患者的经穴或病灶上,以提高或激发经气,提高疗效。有时在临床上可以遇到医生的手开始点穴,针体尚未刺入体内,痛疼已经减轻或消失,这就是古代医学家所称的“手到病除”。这就是一时的“外气”施于(外放)患者经穴上(22),以正气却除病邪的结果。
第一种方法在针灸临床上是普遍采用的,第二种方法则已很少有人应用,关键是否掌握了气功以及功夫深浅如何,两者虽然都可以称之为“意气行针”,但内容不尽相同,在运用中不能混为一谈。
在运用无极针法或意气行针法等,先要有内功基础和一定的外功(动功或拳术)配合锻炼,有了内气感之后,把这种内气用意识运到手上(也可到手指尖),在运用中能达到如同练太极拳一样,气可随意念引动,随用随来,得心应手(27),此时即可在临床应用。
意气针法基本功锻炼方法
一、闭目瞑心坐:
盘坐、平坐均可,双目轻闭,舌抵上颚,牙齿轻叩,口唇微开一缝。肩背放松气沉丹田(气海穴),心不乱想,意守丹田,自然呼吸,吸气小腹隆起,呼气小腹凹陷,呼吸要求匀、细、缓、静、无声。
每日坐2~4次,每次30~60分钟,本功法可练30天左右。
二、太极站桩:
站立地面,双组分开(一只横足宽),头正直,双目闭合,舌抵上颚,全身放松。呼吸与意守同静坐法,双手微抬起,虎口相对,置于小腹(丹田)前,似抱一太极球状。
每日2次,每次20~30分钟。练习1~3个月。本功站到一定时间后,由于意气的修炼,可产生内气(叶城真气或元气)激动,出现肢体微动,双手上下抖动,这种抖动似有意又似无意。似有意指的是手甩动时练功者自己知道,似无意指的是懂得频率、强度、次数、时间又不是练功者规定,一般几分钟后即可自行停止。受抖动或甩动后又热涨感觉,这是内气向外发放的一种初级形式。
三、合掌领气法:
站立姿势同太极站桩法。双手于胸前合掌,丹田呼吸,意守双掌。双手合掌时可稍用意和用力,这样可引气到手,而使手开始抖动,这种抖动比太极站桩的剧烈,容易产生疲劳。一般只动三分钟左右(有的体质差,只能动几十秒钟),很少有超过5分钟的。
四、发气法:
也称指板发气法。制作50~100块与本人手掌大小的木板(一般宽15公分,长20公分,厚1~1,5公分)。练功时,手置于木板上,手指及掌心紧贴于木板,然后以意领气到手,零售发出微微颤动,木板也随之颤动。发气力大时,木板颤动幅度大并有咯咯响声,当气力发放完后,手的颤动会自行停止不动。开始先从一块木板练习,手有利后再添加木板,最多的可添加倒几十块,过去能练到100块,但很少有人达到这种功夫。左右手交替练习。
五、极拳法和沙袋法:(从略)
意气针法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般在炼一百天以后,大多数可以运气行针。常用的有无极针法,意气行针法和意气点穴法。
一、无极行针法:
操作时和传统针法一样,只是无极针要求:“手不离针,针不离手,以气运针,手到病除”。进针时手握住针柄,直刺入穴位候不捻转,留针时手不离针柄,一般留针由几十秒到3~5分钟,起针后再针第二个穴位。在行针时,要求医师精神集中,“手如握虎”,以术者之气通过针体传到患者穴位内。以术者之气来调动病患者之经气,而不是靠补泻的手法来激发病人的惊奇。这种阵法,得气也起针,不得气不施手法也起针。取穴多选用北部的夹脊穴和俞穴,也可用于耳穴。
二、意气行针法:
施术手法和无极针法相似,所不同的是在进针后食用补泻手法,意气与手法相结合,以激发病人的经气;同时也告知病人配合,调动病人的意气与医师的意气相结合。这样针刺入穴位后,气至迅速,疗效高。病人的意气职位重要,是提高疗效关键之一,不可忽视。
意气行针法的手法除直刺外,捻转、提插,以及呼吸、迎随补泻手法均可应用。但极须注意,手不离针柄,气至后手仍握住针柄30秒~3分钟左右,在留针10分钟或立即起针。但术者有某些原因,如患病、疲劳等,不宜使用意气针法时,不要勉强应用意气针法,可该用普通针法。
三、意气点穴法:
用于惧怕针刺者或临时急救之用。运用时,和意气针的领气一样,只是不用针,而用手指代针进行点、按、揉,以达到治病目的,多用右手食指或中指,操作时要轻点穴位,不可粗暴过力,以免损伤软组织。这种点穴法要用的是“气”,而非靠“力”,其他同上。
运气施针法是运用术者本身之内气,补益、调整患者之经气,多为补养调理作用。古治疗需用泻法时,一般不用本法。
兹举数例说明:
1.褚××,男,40岁,1971年起因生气制左半身不适,有气走串感,时有胀疼,脉弦滑,苔薄白,证属肝气郁结。
治则:疏肝解郁理气。取穴:合谷、太冲(双)、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均左侧)。太冲用泻法,不用意气行针,针刺入穴位后留针不动,足三里、合股、三阴交、可用补法,针刺入穴位后,手不离针柄进行意气针法。
反映:针刺入足三里意气行针后,即有一股热流(病人自述)从足三里处通到膝关节部位,有膝部又返回到腹股沟(髀关穴处),继续行意气针手法,可使热流上行到左腹(天枢穴处),最后热流终止于左胸部(期门附近)。热流缓慢地上下流动,这个流动的线路恰恰是针刺前感到不舒×服的部位。此例在出现针感后即打嗝、放屁,半身不适感消失,每次行针10分钟,3次治愈。
2.潘××,女,36岁。突然头晕一日,天旋地转,不能睁眼,伴轻度耳鸣,恶心呕吐,烟杆,脉弦细,舌质红。证属肝阳上亢。
治则:平肝潜阳。取穴:太冲、风池、肝俞、太溪、通天。太冲、风池、肝俞用泻法;太溪用意气针法。
反映:针太溪后行针3分钟眩晕减轻,呕吐亦止,通天穴意气行针法约4分钟,即能睁眼坐起,再手运针脑内穴后又舒适清新感。一次治愈。
3.韩××,男,10岁。左侧颈部疼痛,不能转头,欲回头时须连同全身转动已有7天。外观头歪向右侧,左颈肌紧张,触摸疼痛 ,证属风寒侵袭颈背,局部经气受阻。
治则:祛风散寒,舒筋活络。取穴:耳穴颈椎,用意气针法,刺入穴位后,手搓针不放,待耳热发红时松手,嘱患者立即转东颈部。
反映:本例行针1分钟许,转头自如,疼痛完全消失。
4.赵××,女,32岁。1977年2月4日,因晨起床开箱去衣服,不慎扭伤腰部,疼痛逐渐加重,行走、梳头受限,不能大声说话和咳嗽,由人搀扶而来诊。
本例因突然动作,腰部扭伤,经气运行受阻,气血淤滞于局部而致病。
治则:疏经活络,消淤止痛。取穴:耳穴,穴位点压,用食指尖(任何指尖),再患侧耳廓颈椎穴处点压,只用1秒钟疼痛完全消失,活动自如,为用人和针法。
以上就笔者学习前人经验,总结个人体会过程中的点滴心得,抛砖引玉,不当之处,请前辈和专家指正。
参考 文 献
(1)王雪苔等我国三十年的针灸研究概况(1)46页中医杂志1980
(2)钱学森 (1)自然杂志 1981年第8页
(3)吕炳奎 (2)自然杂志 1974年第674页
(4)钱学森 (1)自然杂志 1981年第8页
(5)胡耀贞 北戴河气功经验交流会议技术资料选辑 1959年第1页
(6)秦伯未 内经知要浅释第1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年
(7)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室 关于古代经络学说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内部资料 1973年
(8)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 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释文(一)文物 1975年(6)第1页
(9)李 鼎 从马王堆汉墓医书看早期的经络学说浙江中医学院薛宝(2)1978
(10)上海中医学会 经络学说的理论及其运用第110页上海科学出版社出版
(11)刘贵珍 气功疗法实践第15页1957年河北人民出版社
(12)李时珍 奇经八脉考
(13)足利净园 《静坐》昭和33年2月全国北戴河气功经验交流会议资料(张天戈等译)1959年
(14)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第646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59年
(15)秦伯未 内经知要浅释第12页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57年
(16)黄作晖 神奇的气功 海内外 23期第29页1979年
(17)晓 焕 技艺高超功夫深 人民日报 1980年2月11日7版
(18) 顾涵森林厚省 自然杂志 1978年!期第12页
(19) 顾涵森赵伟 自然杂志 1979年第2期 第271页
(20) 顾涵森 自然杂志 第2期 1979年第619页
(21) 黄帝内经素问译释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第377页1959年
(22) 程连瑚 循精感传——气至而有效的临床实验观察 河北省针麻会议资料1979年
(23) 何庆年 漫话信息疗法自然杂志 1980年8期 第556页
(24) 李经梧 太极内功 1960年9月内部资料
(25) 张天戈 耳廓学位点压治疗落枕150例报告 河北省中医年会交流资料1979年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运动司武术科编 太极拳运动(一)第89页1953年
(27) 赵 光 气功 创刊号 第13页 1980年(杭州)
海北翁2012-07-19 11:52:21
张天戈医师 已经于1980年又调回北戴河“河北省北戴河气功医院工作”,现在退休在家养老。专此告知各位患者和友人。谢谢各位对我过去的关怀与支持! 此稿曾在日本、法国、德国、美国、印度尼西亚等做过多次演讲或交流并获奖,为中医针灸争得荣誉。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