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养生法的“简易”特点
媒体:原创 作者:张天戈
专业号:张天戈
2012/8/16 11:36:15
载《中医药文化》2012年第一期 第七卷总第38期 P.18--21
论中国传统养生法的“简易”特点
上海市气功研究所 李小青
摘要:中国传统养生法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简易”特点,具体表现原则简单,操作简便以及简易中蕴含深刻。反观当前推行的传统养生法,似乎与“简易”的特点渐行渐远。为此,有必要重温经典,领悟传统养生法的真谛。
关键词:传统养生法 简易 特点
中图分类号:G112:;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281(2012)01-0018-04
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简易。《周易·系辞》:“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之,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则天下之理得矣。”现代儒学大师马一浮先生提出“易简说”,认为儒家哲学的一个最鲜明的理论特征就是简易,具有易知性和易行性〔1〕。实际上,何止是儒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学、佛学都是如此。《老子道德经》应该说是中国传统道家最重要的著作了吧,但它仅仅只有五千字,十分简约。作为中国化佛教的代表禅宗,倡导的是“直指人心,明心见性”,拈花一笑,一切均在不言中,简单不能再简单。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简易性”的这个特点,历代得中国传统文化真谛的文人学者都是十分看重的。《庄子·人间世》云:“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巨。”古代真人说过:“不根于虚静者,即是邪术;不归于简易者,就是旁门。”当代学者张其成说:“越简单的东西才越接近真理。中国古人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才叫智慧。”〔2.177〕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简易,但简易并不等于肤浅,其内涵博大精深,不可小觑。梁漱溟先生说过:儒家的“修己安人”之理念,“此中学问功夫,说简易亦甚简易;说无穷,亦复无穷。”〔3〕再说道家论述的“道”吧,“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看似简单,其中却蕴含着宇宙的终极真理。把握(领悟)了“道”,便可与天地融合为一,通晓宇宙间的至理。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简易”特点表现在表述、践行简易而内涵深刻。.
中国传统养生法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这片沃土上生长、开放出的一朵奇葩,它通体自然是秉承了“简易”这一特点的。中国传统养生法的“简易”特点同样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原则简便,操作易行
首先,中国传统养生法的原则很简单,就是一个字:那就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就是“和”。中国传统养生法也是把这个“和”作为至高无上的境界的。不仅体内的各方面要平衡,要“和”;而且同大自然正常的气候变化也要取得平衡,也要“和”。切勿刻意地去追求奢华无度的享受,以致破坏内在的“和”与外在的“和”。儒释道三家对这个“和”字,各有说辞。老子《道德经》曰:“冲气以为和。”儒家力倡“中庸”,《论语·学而》曰:“和为贵。”佛家禅宗倡导“不二法门”,离偏执,取中道,中道也就是“和”的境界。儒释道三家都把这简明扼要的“和”作为养生的原则。集儒家、道家特别是道家养生精华的《黄帝内经》对有关“养生之和”的表述最为精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以平为期。”一句话,要做到阴阳平衡。
其次,中国传统养生法的具体的表述、操作也不繁琐。
儒家的养生法是倡导“德仁修养”。《中庸》曰:“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又
曰:“大德必有其寿。”儒家认为,德仁能致静,而静能致寿,如《论语·雍也》曰:“仁者静,仁者寿。”《庄子》中载有儒家静养的方法。如《大宗师》中记载了孔子得意门生颜回的一段话:“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意为,忘掉自己的身体,抛弃自己的聪明,摆脱形体和智能的束缚,与大道融通为一,这就叫坐忘。还有《人间世》记载了孔子对于“心斎”的介绍:“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斎也。”大意为,专心致志,对外界的声音,不要用耳和心去听,而要用气去听。气是虚明无形的,可容纳万物。只在虚明的境界中才有道的聚集。这虚明的境界就叫“心斎”。有人认为,“坐忘”和“心斋”是道家著述《庄子》所载,似乎是借孔子、颜回之口来宣传道家的养生理念,不足以说明它们是儒家的养生法。不过,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的孔子对于老子的感佩之语:“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把老子喻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至高无上的图腾----龙,以及《论语》对于“静”的推崇,可知《庄子》一书中,“坐忘”、“心斋”出自孔子、颜回之口,并非完全虚拟。儒家和道家的养生法原本就有相通之处。总之,儒家的养生法是简要的,道德的提升、心境的虚静,不过如此而已。
道家的养生法主要是内丹术。一提起内丹术,不少人会说,内丹术太复杂。的确,内丹术是一种深奥的、不易掌握的养生法。不过,内丹术有一个发展过程,按道学专家胡孚琛的观点,在晋唐时期内丹术正式形成之前,有一个长达数百上千年的内丹术“初传时期”〔4〕。难以掌握的是正式形成之后的内丹术,而初传时期的内丹术是古朴而简易的,尽管当时还未被冠以内丹术的名字。内丹术提倡“性命双修”。性功即精神的修炼,是指排除杂念,使意识进入虚无状态。初传时期的性功并不复杂,如老子《道德经》、《庄子》中所载的“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抱一”、“啬精”、“长生久视”以及“守一”、“心斋”、“坐忘”、“撄宁”等方法即是。命功即肢体的锻炼,主要是指疏通经脉的导引动作。关于导引,晋代高道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别旨》中写道:“夫导引不在于立名象物,粉绘表形著图,但无名状也,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就是说,即使是最简单的一些动作,如弯弯腰、散散步、哼哼曲、蹬蹬腿等等,都可视之为导引。即使是那些成套路的导引法,如华佗的“五禽戏”以及“八段锦”等,也不能算是很复杂,“五禽戏”是对人们熟悉的动物姿势动作的模仿,“八段锦”则是八个简单动作的组合。隋代名医巢元方编著的集隋以前导引法之大成的《诸病源候论》,其中所载213种导引法无一不是简便易行的。因此作为“性命双修”中的修命,也是简易的。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奠基之作,它大力倡导“治未病”,防病于未然,实际上就是强调养生。许敬生先生认为:“老庄的养生思想对中医养生学产生了根本影响。”〔5〕《内经》中的养生内容主要体现了道家的养生理念。《内经》在饮食起居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具体的养生方法,不过,它还是把道家最重视的“修性(心)”的养生法置于首要地位。《内经》首篇《上古天真论》所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集中体现了这一点。《内经》非常重视“心神”的调整。《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写道:“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若能使“心
神”处于一种恬淡虚无的状态,那么,体内的阴阳平衡、与大自然的协调,都容
易做到了;体内的真气也会不断地涌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养生的目的即健康长寿也就能够做到了。调整“心神”是一种简约的方法。即使是《内经》中列举的饮食起居方面的养生法,无非也就是根据季节的变换来安排起居即“天人合一”,饮食方面,应选取与自身体质相合性味的食物等等,并不繁复的。
佛家把人的身体视为“臭皮囊”,似乎并不重视养生。实际上并非如此。佛家认为,一个人要进行修炼,最终达到明心见性,肉身是一个基础,是不可或缺的。因此,维护肉身的健康也是重要的。佛家也讲长寿,《涅槃经》曰:“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禅宗的祖师达摩,见寺院里的和尚们整日打坐,缺少运动,招致身体素质下降,便编创了简便易行的动功“易筋经”,供和尚们锻炼健身。佛家还认为,为保养好身体,也需要用药物,药物是什么呢?少林寺至今尚有药局,提供一些中草药之类。但最主要的药物是,“思无邪僻是一药,行宽心和是一药,心平气和是一药,心静意定是一药。”可见,佛家也是重视养生的,其养生法也不复杂,且把调养精神作为重要的手段。
二、简易中蕴含深刻
如前所述,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的养生法都是崇尚简易的,但如同其母体——中国传统文化一样,简易不等于肤浅,简易中包孕着深刻。
我们可以借已故国学大师裘沛然的一个观点来阐释中国传统养生法“简易中蕴含深刻”之理:人体本身存在着一个调控系统,具有自我调整、自我控制、自我修复、自我防御的能力,而这些功能的发挥,必须以心境泰然,神志安定,充满乐观和信心为前提,否则反而导致病情的加速恶化。《素问·痹论》早有“静则神藏,躁则消亡”之训〔6〕。简易的儒释道的养生法,其中无不贯穿着精神调适或修炼,而精神的调适或修炼是达到裘老所说的“心境泰然,神志安定”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中国传统养生法尽管简易,却是能充分地发挥人体内自我调整、自我控制、自我修复、自我防御的能力,从而能极大地获得养生保健之效果的。这就是其“深刻”之处。
以道家所崇尚的以静为主的“性功”为例,看似简单:动作姿势是或打坐,或静卧,或站桩;意识状态是或意守,或瞑想。然而,通过这个方法,练养者内在的“上药三品,精气与神”会产生有益于身心的变化。再以“动”为主的道家“命功”为例。如前所述,命功主要是指导引,其操作并不繁复,但它的每一个动作,不仅是对表层筋骨皮的锻炼,更重要的是对内在的经络甚至脏腑进行有规律的良性的刺激和调整,从而改善其功能。其中必然包含有精神调适,如,将意识集中于动作,训练时需配合想象等等。
精神的调适或修炼可以简略地称之为“内求”。张其成先生在评价《黄帝内经》时有这样一段话:“《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内求,首先是内观、内视,……然后是內练。中医是靠内视、靠体悟、靠直觉来内求。”〔2.13〕“内求”就是指“神”的调养,是在意识入静的状态下进行的內练、内观、存思、存想等。“内求”通约儒释道三家养生法,也是与儒释道三家学说共同主张的“修心性”一脉相承的。
“内求”是中国传统养生法“简易中蕴含深刻”之理的主要载体,是养生效果得以产生的重要源泉。因此,中医界的有识之士都认为“内求”是中医传统养生法的要诀。陈小野先生撰专著论述了作为“内求”前提的“入静”是中国传统
养生文化的核心这一命题〔7〕。曹东义先生指出:“必须时刻不忘人的精神对形
体的支配作用(形神一体,精神至上)。人的精神既不间断地参与人体的生理调
节,也不间断地主宰病理过程。‘心理作用’需要大力发掘,加以充分引导、利用。”〔8〕“内求”就是一种调节、优化“心理作用”、并以此使身体整体功能得以改善的有效方法。国医大师郭子光先生曾强调:“养生贵在养神。”中国民间的一些养生俗语也表明了这个道理,如“善养生者养心,不善养生者养形。”又如“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再如“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等等。中国著名的养生法太极拳,练到最高层次就进入炼神还虚的境界,虚中有空,而空又不空。这就是“心理作用”优化的体现。
以上,就是中国传统养生法“简易”特点所表现的两个方面。
反观当前,在养生界的某些领域推行的传统养生法,似乎与“简易”特点渐行渐远。
首先,是操作不简易了。且不说一些江湖骗子,打着道家养生法或佛家养生法的旗号,故弄玄虚,把简单明了的传统养生法复杂化,即使是我们一些正规的团体、院校,也在有意无意间把传统养生法复杂化。如在重新编创一些养生功法时,过度地追求动作的花俏、繁琐,似乎越是如此,越能显出该功法的卓尔不群。岂不知,连训练有素的功法指导员练此功法也因太复杂、太难做而叫苦不迭,不用说一般的群众了。
其次,是不强调“简易中蕴含深刻”了。还是以上述的新编功法为例。此类功法一味地强调外在姿势的准确、优美,而对于重要的“内求”忽略不计,有的干脆抛弃掉内在的精神调养,仅仅剩下一个锻炼“筋骨皮”的外壳。如此一来,与西方的健身操、有氧运动之类,又有何区别了呢?又如,有的养生书籍撇开最重要的“内求”,仅把饮食调理加以竭力地铺陈,食物的宜忌啦,进食时段啦,等等。当然,饮食的调理对于养生也很重要,《内经》有这方面不少的内容。但如果不与精神的调适、内在的体质辨证等结合起来,收效是不大的,甚至会适得其反。而且,饮食调理也应简易化,人为地搞得太复杂,一般民众很难把握。如同一种食物,有的专家说它对身体有益,而有的专家却说它对身体有害,让民众难以适从。
总之,简易明了的中国传统养生法正面临着“被”复杂化的命运。因此,有必要重温经典,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底蕴,领悟中国传统养生法的真谛。在发掘或编创养生法的过程中,勿失“简易”这个特点,并且勿忘“内求”是体现“简易中蕴含深刻”之理的中国传统养生法的核心。如此,中国传统养生法才能保持其独特的优势,以其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凝炼出的精华,为促进当代民众的健康长寿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滕复.马一浮思想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1:231
〔2〕张其成.养生大道〔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08
〔4〕胡孚琛.道学通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68
〔5〕许敬生.先秦诸子与中医药源起〔N〕.中国中医药报,2010.3.4.第八版
〔6〕王庆其.振叶寻根 观澜索源〔N〕.中国中医药报,2011.6.2.第四版
〔7〕陈小野.层次/舒展:入静养生的原理〔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304
〔8〕曹东义.中医百年复兴路〔N〕.中国中医药报,2011.6.16.第八版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