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混淆气功与宗教的界线
媒体:原创 作者:张天戈
专业号:张天戈
2012/9/3 19:27:30
产生于中国本土的道教和自印度传人中国的佛教,都与中国气功的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气功历来分为五大系:医家功。儒家功、道家功、佛家功和武术气功。道教气功和佛教气功大大丰富了中国气功,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但是,从中国气功学术发展的史料来看,中国气功源于远古的医疗保健实践,要比宗教的历史悠久得多。如前所述,远在四五千年前,出于与自然环境做斗争以维护健康的需要,中国就有了原始气功。到了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气功已经相当发达,气功学的专著已有不少在民间流传。而道教的创建则是东汉的事情。因此,有人说中国气功产生于道教,这不符合历史本来面目。
道教产生于东汉,以长生成仙为其根本宗旨。道教的前身是方仙道。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有神仙家,他们出于对生命的热爱,追求长生不死。战国时,一些神仙家与当时并存的阴阳家。方技家、术数家结合,形成了专修神仙之术的方士集团,被史家称为方仙道。阴阳家研究日月四时的变化,阴阳之道与人的生理健康状况关系极大。方技家即当时的医家和养生家。方技家也研究神仙术,因为神仙术主要研究如何长生,与医学养生有一致性,所以他们合流到一起是很自然的。
到了汉代,谶纬迷信泛滥,神仙之术流行。当时出现了一股新的思潮,就是崇尚黄帝、老子,将黄、老神化。于是信从方仙道的人们又将神仙方木与黄、老之学融合,将黄老之学宗教化神化,成为他们信奉的教条=由于黄老之学有深刻的思想和系统的理论,这样方仙道就发展成为黄老道。黄老道已是道教雏形。
东汉时期的不少上层人士奉事黄老道。汉桓帝本人就信奉黄老道,曾多次派人去老子故里举行祭把典仪。东汉顺帝时,山东琅邪人干吉伪称得天赐神书《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传弟子宫崇。宫崇将此书献给朝廷。此书伪托神人与六方真人问答,阐述道教教义方木,主张顺应天道,遵从阴阳五行,以济困救难,消灾却祸,同时还有关于修身治政,疗疾养生、长寿成仙、占验灾异等方面的内容,十分庞杂。此书在黄老道中流传甚广,成为原始道教的经典。
东汉末年,张陵(张道陵)创天师道,张。张鲁创五斗米道,张角创太平道。这些道门的创始人都是黄老道的信徒,他们向下层民众布道,以治病、救困、消灾、劝善、长生、成仙为教旨,以黄老哲学为思想旗帜,吸收了数量巨大的信徒,并模仿汉代的行政制度,建立起较完整的宗教组织,这时的道教虽然仍不够成熟,但已成为真正的宗教而立于世。这就是所谓的早期道教。
自早期道教问世之后,在长期封建社会历史过程中,道教又演化出神仙道教、宫观道教和全真派道教等多种组织形式,经历了多次繁衍和革新。纵观道教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尽管其教义和修炼方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教派之间,有着这样那样的差别,但始终将健身长生,治病消灾,劝善修德作为重要内容。这与中国传统思想珍爱生命、追求和平久远的观念一脉相承。
正是因此,道教从其前身方仙道、黄老道起始,就十分重视搜集民间和医家有关养生治病的方术,并加以整理、试验和研究。许多有学问的道士,依照道教有关长生成仙的教旨,以黄老哲学为指导,在民间和医家方术的基础上,发展出了道教特有的一套以存想和内丹学为代表的人体生命理论及养生方法。
由于道教以长生和治病为教旨,所以与民间的医学养生气功自然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在历史上,许多医家信仰道教,许多道士兼作医家。东汉魏伯阳就是一位著名道教人士。他著有《周易参同契》一书,杂揉易学、黄老之说,综合汉以前的气功炼丹方法,提出一套炼制内外丹以求长生成仙的学说。此书以人体为丹炉,人身精、气为原料,认为依阴阳六十四卦的运行,通过意念修炼,可在身内结成有利于生命的内丹。若以药石为原料,利用真的丹炉,依同样的原理则可炼制外丹。此书对气功学术和道教修炼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魏怕阳被后人尊为“万古丹经王”。
又如晋代葛洪(283一363),号抱朴子,主张儒道合一而以道教为主,既是一位大医学家,同时又是道教的理论家和炼丹家。所著《抱朴子》内外篇等,阐发了道教和气功的基本理论。他撰写的《玉函方》《肘后救卒方》则成为中医史上的重要典籍。在《抱朴子内篇》中,他指出人有三处丹田,并指明它们的具体部位,对静功“抱元守一”的理论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存思功法方面有独到的见地。
南朝齐梁时的陶宏景(456--536),号华阳真人,隐居句典山(今江苏茅山),建华阳馆,传扬上清大洞经篆,建立起道教上清派茅山宗。陶氏受老庄哲学和葛洪之《抱朴子》等著述影响很深,是继葛洪之后对道教理论、医学和气功养生有突出贡献的人。他在从事道教活动的同时,曾精细研究《神农本草经》,将汉代以后医家所用新药加以增补,编成《本草集注》七卷。他还广泛向民间医家、养生家求教,亲自从事医疗养生和炼丹实践,撰有《药总诀》《陶氏效验方》《补阀肘后百一方》,气功养生专著《养性延命录》二卷。他主张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取各家之长,其养生理论与方法也兼采三家之成就。这本著作着重论述了气功存想功法,认为尽量调动人的心理功能,使人身固有的“精、气、神”得到保持而不耗散,即可达到保健延年的目的。
再如隋唐时代的著名大医药学家孙思邈,同时又是杰出的道教学者,善谈老庄,兼好释典,精于道术,为中国少有的寿星,后尊称“药王”,宋徽宗时追封为“妙应真人”。他的著述颇丰,主要有《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摄生论》《存神炼气铭》《保生铭》《摄养枕中方》《福寿论》《会三教论》等多种。
他在研究医家养生学术的同时,吸取了道教、佛教修炼心性的一些思想和方法,主张养生以养性为主。养性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他说:“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即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千金要方·养性序》)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善性,做到处处事事行善,遵守法规道德,节制各种不当的欲望,则一切病患灾害就失去了产生的根由。道德高尚的人,应当珍爱自己的生命,作到未病先防,这是养生的要义。而一个丧失道德理念,被物欲所支配的人,即使服用最好的药品补品,也难以长寿。孙思邈本人就是一位身体力行,医德极高的伟人。在气功方法上,他对静功存想以及胎息、吐纳等都有精辟论述。
总体来看,道教气功在以调神为主的功法方面有更多建树,因为这与道教徒冥想内修有密切关系。而其中存思和内丹两派气功最具代表性。存思气功的前身是“移精变气”“精神内守”,这在先秦已经流行于民间。内丹派气功奠基于《周易参同契》,它在理论与方法上后来有很大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气功的主要流派之一。内丹气功对精、气、神三大生命要素的内功锻炼,提出了易于实行的系统方法,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称为“三关”修炼法。后世提出的“小周天”“大周天”及意气功等功法就是从“三关”修炼中脱化出来的。似是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内丹功法以人体固有的精、气、神和藏象经络为生理基础,而精气神和藏象经络理论仍是来源于中国传统医学和医家养生学。可见道教功法全是在中医学和医家气功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
我们还应认识到,尽管道教气功丰富了中国传统气功,可以为我们养生治病所用,但就其本来意义上说,道教气功的目的与一般医家气功不同。道教气功是为道教的教旨服务的,并不以延年益寿为满足,最终的目的是为了长生不老羽化成仙,这实际上当然是不可能的。试问,人生自古谁无死?
佛教为释迪牟尼所创。释迦牟尼为印度迦毗罗国国王的长子,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属于释迦族。释迦牟尼的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他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前486年,比孔子略早,比老子略晚。“佛”的意思是觉者。
东汉初,佛教传人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有很大发展,至隋唐达到鼎盛。自佛教传人中国之日起,就不断与中国文化融合。晋以后,佛教理论在中国逐渐形成宗派。小乘佛教有俱舍宗、成实宗,大乘有三论宗(又称法性宗)、瑜伽宗(法相宗)、天台宗(法华宗)、贤首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真育宗)。它们在修持上各有特点,但其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一致的。
佛教认为,人生“无常”。“苦海无边”,而“苦”的根本原因不在生存环境,而在于人们不了解原来物质世界的形形色色并不恒久可靠,因而过于贪恋现世界的生活。要想真正摆脱“无常”之苦,度登“涅”彼岸,惟有彻底认识到“四大(地、水、火、风)皆空”,即现世界的万事万物皆为因缘所生,空无实性,从对一切世俗欲念的执著中解脱出来,不执“空”“有”,双离两边(即:“空”和“有”)。直证中道,这样才能超出生死轮回,永远摆脱“生、老、病、死”的“无常”之苦,得大自在,达到佛教最高目标:成佛--成为“明心见性”的觉者。
依佛法,为了摆脱生死轮回,实现“涅梁”,成为了悟空性的觉者,除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外,还必须“自净其意”,进行修炼。修炼的主要方法是禅定。指心绪宁静专注、排除各类物欲和杂念,依照佛理进行思虑观想,直至心空念寂、彻悟空性。“禅”又译为“静虑”,又称“止观”,止即静,观即虑。其修习既须随时随地进行,又须每天划出一定时间专门进行禅修。
佛教与道教不同。道教追求长生永寿,故主张性命双修。修性即修心神,修命即修形体。认为心理、生理同时进行修炼,才有可能羽化成仙,佛教则主张超脱尘世的烦恼,回归自性。认为现世皆属虚妄,了无实性,故必须破除一切执著,包括对自己的身体。思想、感情都不可过于执著贪恋。所以,除密宗主张“即身成佛”,因而心身同修之外,其他各宗只讲修心,不讲修身(形)。修心也是为了以心治心,以念止念,找到“实相无相”以“无”为本的“真如实性”。
但是人的生命作为一种极复杂的物质运动,其心与身、神与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相互制约相互影响,遵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由于佛教修习与气功养炼在做法上有相重合之处,因此,佛教中人在进行禅修人静之时,虽然他们的目的在于脱离尘世的“无常”之苦,但是客观上他们的心与身却发生了修炼气功的养生功效,心理和生理的健康水平都随之有所提高,于是有人对这类经验进行总结,就形成了佛家气功。在诸多佛教门派中,天台宗的“止观法”,禅宗的“禅定法”,密宗的“三密瑜伽法”,对中国气功有较大影响,这里就不细说了。
由上我们看到,道家气功是直接为道教教旨服务的,而佛家气功却是佛教禅修的副产物。不过,为了达到“明心见性”,还须借助本属不真的心与身体进行修习才有可能,所以佛家气功不仅寓蕴于佛家禅修之中,而且与禅修的最终目的也并不矛盾。
毫无疑问,无论是道家气功,还是佛家气功,我们都可拿来修习,用以健身。但是非宗教信仰者和信仰宗教的人在修习气功时,指导思想和最终目的是不一样的,这一区别应自觉地意识到,应在头脑中十分清楚。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