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围场(推荐阅读)
媒体:原创 作者:张天戈
专业号:张天戈
2010/3/25 10:32:28
木兰围场(推荐阅读)
围场县位于承德市最北部。地理位置为北纬41度35分至42度40分,东经116度32分至118度14分。全县总面积9219平方公里,是承德市面积最大的县。 西北、北、东分别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西南和南面分别与丰宁县、隆化县接壤,是华北地区通往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的要道之一。1989年6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全县人口51.6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3人,其中以满族、蒙古族为主的12个少数民族人口29万人,占总人口的56.2%,各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全县各乡镇,与全县人民一同极建设着富饶美丽的围场。全县辖32个乡,5个镇,县政府驻地围场镇,又名椎子山。
围场县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冀北山地的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700~2000米之间,在西部御道口至白水,有一道自西南向东北蜿蜒的塞罕坝(全称"塞罕达巴罕色钦"蒙语的意思是美丽的山岭),把全县分为围场高原和坝下冀北山地两部分。围场高原,地势平坦,流水侵蚀微弱,风蚀强烈,多风蚀洼地,地表呈波状起伏,海拔均在1200-2000米,坝下山地是阴山余脉,大兴安岭余脉和七老图山的交接地带。深山区山岭连绵不段,山峰层峦叠嶂,山环交错,沟谷纵横,山高林密。整个坝下山地,川大山低,许多山峰海拔在2000米以下。有些山顶部平坦,为桌状,北部的大光顶子山,海拔1940米为全县的最高峰。
围场县的气侯特点是冬季酷寒干燥,夏季凉爽无暑热,春秋两季多风沙。本县临近冬季风源地,受冬季季风影响特别强烈,冬季受西伯利亚高压控制,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一月平均气温-13.2度,极端最低气温-42.9度,(御道口1957年1月12日)夏季盛行偏南风,七月平均气温20.7度,降水多集中在七、八月。春秋季风力较大,最大可达6-8级。
围场县纬度较高,夏季日照时间长,年均温3.3,年均降水445毫米,而且雨热同期,地农林牧业非常有利。九月至次年五月为霜冻期,无霜期短,南北相差悬殊。全县地形复杂,气侯多样,北部坝上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蒙古高原季风气侯,气温低。降水少,风大沙多,无霜期短。西北部和中南部属于北温带大陆性燕山山地季风气侯。气温较高,降水较多。全县旱、洪霜雹冻等自然灾害较多,经常给农牧业生产带来损害。
围场县河流很多,并且均于县境内,水浅流急,受雨水补给影响,流量变化大。可分为滦河和辽河水系。伊逊河是本县境内的一条主要河流.在本县境内长88.5公里,流域内为主要经济区。小滦河自北向南流经西部地区,在本县境内长95公里,该河源于塞罕坝上茂密的森林,因汇入滦河故得名"小滦河"阴河源于北部接坝地区,在本县境内长62.1公里,也是本县北部最大的河流。
木兰围场历史
木兰围场,位于承德市西北117公里处的围场县境内。从承德避暑山庄出发,经隆化县城,再向北走50多公里处有一狭窄山,周围群山起伏,到这里一刀两断形成立陡悬崖,这就是隆化和围场县交界处——崖口,也是进入木兰围场的门户。当年清朝皇帝在进入“秋弥”必在此停留,并建有行宫,如今除在崖口南面的山崖上,还耸立着一座用汉、满、蒙、藏文字镌刻的石碑,可做历史见证外,行宫已损坏无存。由此北行就进入当年“木兰围场”。
木兰围场方圆300多里,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如今的围场县大体接近原来皇家狩猎的面积。围场北面是平均海拔1400米以上的坝上高原,南面是地势较低的燕山山脉,这里山峦叠障、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密布、河流纵横、野生资源丰富。适宜于各种飞禽走兽生长活动。康熙帝于公元1631年(康熙二十年)选中了这个地方,以“喀喇沁敖汉、翁牛特诸旗献牧场“的名义,设置了木兰围场,场内根据山势地形的变化和飞禽走兽分布情况,划分出67个小型围场。以木栅、柳条边为界,设置了四十座巡逻哨所(原称卡伦)巡边保护,禁止平民百姓进入这个皇家禁地,从自然生态上讲,便形成了一座天然的动植物保护区,使之成为林木参天,野兽遍地的狩猎场所。康熙四十五年设立了围场总管,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增设左右翼长各一员,守卫的满族、蒙古人旗兵丁增至800人。
木兰是满语”哨鹿”的意思,每年秋分以后,围猎的队伍在黎明前藏于密林,头戴鹿角帽,身穿鹿皮衣,吹起木制长哨,模仿鹿的声音,引诱鹿群进入伏击圈伺机射杀,以此训练军队。康熙在承德设立木兰围场行围,与清军在其它地方的行围比较起来,声势最大。按康熙二十二年的规定,每年要以12000人的规模进行“秋弥”活动。不仅“中央政府”各部官员必须参加,而且蒙古各部的王公贵族也要汇集到这里,随班行围连续进行20天,其盛况空前。行围期满,皇帝和王公贵族齐聚围场南部的张三营,举行盛大的庆功告别宴会。
饮酒歌舞、摔跤比武。宴会后,清帝再“宴赏”蒙古王公。由此可见,木兰围场不仅是满、蒙军队的大规模军事活动,也是清中央政府与蒙古各部的一次盛大集会,以达到结好全国各族上层人物,巩固边防的政治目的。清朝皇帝的“木兰秋称”活动,不仅对其官员和八旗子弟进行军事拉练演习,而且也是争取、团结各族人民,巩固其统治地位和抵御外侵的政治示威。康熙帝在位61年中,自设“木兰围场”,只有两年没有来过,一次是1682年,因出巡东北,布置黑龙江前线抗击沙俄侵略的军事活动;一次是1696年,因出征喀尔喀蒙古的图拉河,追歼沙俄支持的噶尔丹叛军。除此,就是康熙临死的那一年仍坚持行围,并在这一年他回顾了一生坚持行围习武的军事政治意义。他死后,雍正帝继位,因忙于内部的倾轧和巩固皇权,消除异已的斗争,停止了行围射猎活动,但他定下了规矩:“后世子孙,当遵皇考所行,习武术兰,毋忘家法”。乾隆六年(1741年)以后,乾隆把木兰行围逐渐发展到了更大的规模,从他在《杂咏》一诗的小注中,反映出不仅蒙古各部上层人物齐集一堂,而且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南部的少数民族的上层人物,也曾经在围场盘马弯弓,纵横驰骋。后来清廷大兴土木,修建北京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曾在此伐古松34万株,到了清末,政治腐败、经济萧条,慈禧为了弥补国库亏空和供自己挥霍享用,先后于同治元年和光绪二十七年宣布围场开禁。因此,这里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各种野生动物几乎绝迹。
1962年国家正式在这里建成塞罕坝林场,100多名干部,1400多名工人,从北京、河北、东北及全国各地来到这块已荒芜了半个多世纪的坝上,他们在平均气温零下1.9℃,最低能到零下49℃的严寒中扎下根来,豪迈地开始了向大自然进军的战斗。经过摸索、失败、反复实践,终于栽下了落叶松、樟子松和云杉。到1975年止,他们共植育了50多万亩森林,种植了4亿多棵树,相当于平均3个中国人栽一棵。现在当你踏进塞罕坝(塞罕坝:蒙语是鲜花的意思),就会觉得走进了一个清凉的绿色世界,那无边无际的森林,随着山峦起伏,犹如大海的波涛,实在尉然壮观。那婆姿多姿的落叶松,宛如高塔的云杉树,秀美挺拔的钻天扬,象仪仗队似的排列两旁,犹如整齐威武的绿色卫士屹然肃立,抵挡着塞外的风沙。因为有了大森林,各种鸟雀归了巢,就连天鹅、白鹭也来林区落了户。那些走失多年的狍子、野鹿、野猪、狐、羊、兔又悄悄地迁移回来,常在百花盛开的草地上跑来跳去,那些画眉、百灵和黄莺象小小乐队一样,不停地唱着神秘的歌,此情此景令人陶醉。盛夏季节,骄阳似火,炽热难当之时,进入坝上林区,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那里的气温只有16一17℃,微风习习,凉爽宜人,没有一点酷暑的感觉,如果中午在林场招待所休息,不盖上薄被,还会凉得难以入睡。
清朝皇帝去木兰围场行围,这一大规模的军事政治活动,中途需有打尖、喝水、住宿、存粮、贮草的地方,还要借在承德避暑之机,召见、宴赏蒙古王公。所以,不仅在京、围沿途修建了饮水的“茶宫”,吃饭的“尖宫”,带有宫苑两部的“住宫“,而且又在承德修建了热河行宫(后改避暑山庄),供在避暑时处理军政事务,解决民族问题。现在避暑山庄绝大部分已修复一新,其它沿途的小行宫都已破损无存了。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原来的皇家猎场已经开放,人们可以在这里观赏坝上草原、林海的风光盛景,也可以通过狩猎获得野味。同时,还可以沿着皇家狩猎路线,去探寻那当年狩猎和戍边的占战场。
我也说两句 |
![]() 夏天去吧!美丽的地方! ![]() 好!有机会我也要去看看。 ![]() 好!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