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针刺导气法
媒体:原创 作者:韩兼善
专业号:张天戈
2010/1/8 17:07:51
传统针刺导气法
广州摩托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医院 韩兼善
导气有导引经气,疏导气机之义,运用气功或针刺均可以进行导气。在针刺导气方面,《内经》提出了很多原则性的论述,后世针灸家不断发展补充。笔者早年师承先父韩绍康(原广东省中医研究所针灸顾问),从医30余载,略有所得,现谨抒已见,望同道指正。
一.针刺导气法源于《内经》
《灵枢·五乱》:“五乱者, 刺之有道乎?……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内经》在这里论述了针刺导气的基本概念:其一,基本手法:针刺得气后,针均匀缓慢地插入,均匀缓慢地提出。其二,机理:非补非泻,不是针对有余不足之病,主要是治理乱气之相逆。其三,主治"五乱"病。此论述奠定了针刺导气法的基础。
此外,《内经》在其它篇章里还有论述。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气有余于上者,导而下之……寒与热争者,导而行之。”这些论述阐明了导气不仅能治气虚,并能用于气有余于上,以及寒与热等病,即用导气法不仅适用于乱气相逆,还适用于体质虚或兼有邪气的病症。这就提示了用针刺导气法治理气机紊乱的同时,还要适当处理这些情况。《灵枢·五乱》举例曰:“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阳明,少阳之荥输。”指出气乱于臂足,可能引起血瘀,因此宜先取血脉去瘀,再取阳明、少阳之荥输针刺导气。《灵枢·邪客》又云:“辅针导气,邪得淫,真气得居。”这是指出运用针刺导气法时,遇上邪气,应先泄邪。
二.针刺导气法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后人对《内经》的针刺导气法,通过临床,逐步加以发展。东汉末年张仲景说:“血痹病……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1]认为血痹病可以用针导引阳气治疗。金元时期的李东垣说:“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同精导气,以复其本位”[2]认为中气不足,可用针刺同精导气,复其本位。明初徐凤提出了具体的针刺调气法:“及夫调气之法,下针至地之后,复人之分,欲气上行,将针右捻;欲气下行,将针左捻……气不至者,以手循摄,以爪切掐,以针摇动,进捻搓弹,直待气至。以龙虎升腾之法,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运气走至疼痛之所,以纳气之法,扶针直插,复向下纳,使气不回。若关节阻涩,气不过者,以龙、虎、龟、凤通经接气。”[3]此法主要是综合运用提插、捻转和指压等针刺手法,以催导气在经脉中上下循行或气至病所。在调导气的过程中,如果候气不至,用手循摄等催气手法;运气至病所使气不回,用纳气法;行气时遇到关节阻滞,用龙、虎、龟、凤通经接气。此外他还提出“倒针朝病”,当针尖朝向病所,则能导气行至该处。
徐凤还提出了“进气法”,汪机则加以加以完善:“进气法,针入天部,行九阳之数,气至,速卧倒针,候其气行,令病人吸气五七口,其针气上行,此乃进气之法,可治肘、臂、腰、脚、身疼。”[4]此法有催气,行气作用,有先补后导之功,适用于体虚而需导气的病人。
明代杨继洲在此的基础上又提出运气法:“运气法,能泻,先直后卧。……凡用针之时,先行纯阴之数,若觉针下气满,便倒其针,令患人吸气五口,使针力至病所,此乃运气之法,可治疼痛之病。”[5]此法有催气、行气作用,有先泻后导之功,适用于有邪气而需导气的患者。
清末周树冬总结前人诸法后,又有了新发展:“通、调、助、运气法,实导气之纲领也……气能为我用,则导气之功备矣。”[6]他除提出了梅花导气法四种:通气法、调气法、助气法、运气法,还细分为推气法、引气法、行气法、和气法、迎气法、鼓气法、提气法、纳气法等。这实际上是继承明代先贤对针刺导气法发展的概括。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上海针灸家陆瘦燕称“经络导气”即“行气手法”,并试用多方位经穴肌电测绘方法,对导气所发生的感传现象进行观察。[7]
综上述,后世在《内经》针刺导气法的基础上,发展了针刺调气等法,这些方法既导引经气,疏导气机,又同时处理针刺导气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近代针灸家除重视针刺导气法外,尚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加以研究。
三.针刺导气手法要领
笔者根据先父的经验,以《内经》论述为本,参考后世诸家,通过临床实践,总结了有关针刺导气的手法:候气为先,导引经气。若体虚者先补后导,有邪则随时泻之。旨在气至病所,或气在经脉中畅行。具体操作如下:
1 .针下候得气后,针均匀缓慢插入,均匀缓慢地提出,为了加强导气,可配合捻转手法,欲气上行则逆时针转动针体(右捻),欲气下行则顺时针转动针体(左捻)。此外,欲气至病所,则针尖朝病所方向刺入,同时运用押手法,即以手指压迫与病所反向的一端。
2.在导气时,若遇上关节阻滞,可循摄,按摩遇阻之关节及其附近。如需导气至病所后,气不回转,则扶针直插,复往下纳。
3. 笔者先父认为《金针赋》所载的,是在人部导气,导的是营气,但若要导卫气,必须在皮下天部。
以上是针刺导气手法,如体虚又需导气,则应先补后导,体虚而针下正气难至,先宜用催气法,候得正气后,运用三进一退手法补之,身体较虚,甚至可行九阳之数以补气,待针下正气较充裕时,再用徐入徐出的导气手法。如在导气时,遇上邪气,则随时运用一进三退手法泻之,如邪气太盛甚至可行六阴之数泻邪,待邪去之后,再行导气。导气是导引气在经脉中运行,既可气至病所,也可以使气在经络系统中畅行。在导气过程中,可出现循经传感,此循经传感可趋至病所,使该处痛苦逐渐减轻,或循针刺的本经、跨经、甚至全身出现传感现象,这些传感现象可以短暂,或保留数小时,甚至可出现一至数天后才消失。一般来说,导营气的传感现象保留时间较短,导卫气的传感现象保留时间较长。
四.针刺导气法的临床运用
针刺导气法主要运用于远道取穴,主治乱气相逆引起的五乱病,《灵枢·五乱》:“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俯首静伏;乱于肺,则俯仰喘喝,接手以呼;乱于肠胃,则为霍乱;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此乃五乱病的症状,针对这些症状,《内经》选穴为“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输。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荥,足少阴输。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阳荥输。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阳明、少阳之荥输。”这是开创性的论述,为后世针刺导气法的主治症状及取穴方法打下基础。
《内经》认为五乱病是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而引起,也就是说乱气相逆主要是清浊相干,营卫之气紊乱发生的,针刺导气能治这些病,同样也能治理与营卫二气运行失常有关的病变,所以先父说:“若行导气同精之术……能调导其营卫气血趋于正常,则五脏神志可复。”[8]如导引卫气,交通阴阳,以治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引起的失眠;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引起的嗜睡。或先补后导卫气,治卫气虚,卫阳不固而引起的恶风、自汗、容易感冒。此外,以《内经》导气手法为主,结合后世诸家,还可治疗肘、臂、腰、脚、身疼和肢体痿痹、偏枯。
五.针刺导气法的注意事项
1. 《素问·宝命全形论》:“凡刺之真, 必先治神。"医生应按照《内经》的有关教导,在针刺病人时要“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专心致志地候气、导气。同时还要“必正其神,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密切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通过语言动作诱导,使病人精神聚会,心情舒畅才能更容易导气。如病人精神恍惚,思虑纷纭,则不宜导气。
2.《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针刺导气法同样不适用于体质太虚,阴阳形气俱不足的病者。
3.在针刺导气过程中,针下可能会遇上紧疾之邪气,应立即泻之,切忌误导邪气深入,反致病情加重。
4.儿童好动,心搏较快,气血流动迅速,在候气中,辨认邪正不易,导气会出现差错,应慎用针刺导气法。
病案举例:外伤引起左臂丛神经损伤症
患者何××,男,20 岁,初诊于1994年 5 月28 日。
患者于当年 4 月29 日因车祸致左腿股骨骨折(由某医院外处理),左手严重拉伤、左肘、腕关节屈伸功能及左前臂前后旋动功能均丧失,左手除屈指肌力属三级外,其余肌力为0级,感觉基本消失。某医院诊断为左手臂丛神经严重损伤,曾给予维生素 B 1 2 , 康洛素及局部取穴针刺, 除屈指范围稍增外,余症无改善。其舌质红苔簿白、脉细涩,此为瘀阻经络,但外伤流血形成气血不足。故先针刺督脉与三阳经交会的大椎穴以行气通经,候得针下徐而和之正气则先补后导,行针10 分钟后,病者觉得沿上、前臂外侧一直至大拇指有温暖感,30 分钟后,热感大增乃出针。是夜左上肢热感仍未消失,但十分疼痛,至次日凌晨热感消失后疼痛始止,左手屈指功能明显好转,范围增大,触按手臂略有感觉。另予行气活血去瘀之药,处方:北芪60g,当归尾、桃仁、赤芍、丹参均15g,鸡血藤30g,红花12g,制全蝎10g,先煎田七10g和穿山甲30g。每天一剂,连三服。
以后再分别独取大椎及健侧(右手)尺泽、曲泽、小海、曲池、合谷等穴针刺,用先补后导的手法。每次行针期间,病者均觉患肢有温热感,且夜间患肢疼痛,随着针刺的次数增加,左手知觉渐渐恢复,其痛亦跟着减少,这可能是经络渐通,通则不痛之故,内服中药基本上按前方加减。至七月下旬,病者左腕已能屈伸自如,握拳有力,但屈伸肘部之力仍稍差,屈指肌力达5级,肱二头肌力、旋后肌力均达2 级,左上肢其余肌力均达4级,半年后,左上肢功能全部恢复正常。
小结
《内经》奠定了针刺导气法的基础,后世针灸家的调气法,进气法、纳气法、运气法、通关接气法等解决了在导气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笔者结合先父多年经验,总结了有关针刺导气的手法,通过临床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此手法既可以在远离患处取穴针刺治病,又可以引起营、卫二气的循经传感现象,如能用现代科学手段深入分析这些现象,将有助于经络实质的探讨。
参考资料
1. 张仲景:金匮要略.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8.
2. 杨继洲:针灸大成·东垣针法.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357.
3. 徐 凤:针灸大全.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61--64.
4. 汪 机:针灸问对.第1版.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885:75.
5. 杨继洲:针灸大成.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25.
6. 陆寿康:胡伯虎,张兆发.针剌手法一百种.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8:8.
7.吴绍德:王佐良,徐玉声,等.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39.
8.韩绍康:试论“经隧”的作用及其剌法.广东中医 1962:19.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