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养生学历史简况
媒体:原创 作者:张天戈
专业号:张天戈
2006/4/29 11:55:02
阿酷 qigong.arkoo.com ‘张天戈谈气功’文章 转载请注明
气功养生学历史简况
张天戈
(一)气功养生学的起源—远古至夏商时期(约170万年前~公元前11世纪)
气功起源于生产劳动。它的历史要追溯到没有文字的最原始阶段。原始人在劳动过程中体会到:劳动时付出体力,身体会发热,呼吸加深加快;劳动停息时,随着呼吸的平稳,身体便觉凉爽。这种简单的劳动和静息方式,就是气功动功和静功两种基本形式的起源。从文献来看,气功起源于劳动也可得到证明。如《素问﹒移精变气论》记载:“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指出原始人是通过劳动或模仿劳动的运动和静息两种方式来抵御寒暑的侵袭,起到保健作用的。
原始人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在原有的“运动”、“静息”基础上,不断增加一些简单的仿生动作和呼吸运动,如“熊经鸟伸”、“吐故纳新”,逐渐演变成最早的气功形式。这种原始的气功形式,在远古的舞蹈中得到保留。据《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阴康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可见,我国气功最早是以舞的形式出现的。这种“舞”的基本作用是宣达腠理,通利关节,适用于风寒湿所致的各种病证。“舞”字在甲骨文中象一个人两手拿着牛尾而舞的样子,说明舞的内容与仿生动作有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多少代人的不断实践,早期的原始气功形式逐渐演变为“挢引案机”、“移精变气”,独立地用于医疗保健。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上古名医俞跗擅长应用挢引、案杌疗法。俞跗是黄帝时的名将,说明气功最晚在黄帝时代就已经成为完全独立的医疗保健手段了。这在《内经》一书中也可找到佐证:“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杂食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中央,指中原地带,地处黄河流域,正是黄帝部族当时活动的中心。这就再次有力的证明气功发祥于黄河流域,肇始于中华民族。
随着导引动功的产生,静功之法也开始形成。《黄帝内经》记载:“古之治病,唯其移精变气”,就是移易精神,改变气血紊乱状态的静功疗法。
(二)气功养生学的形成期—西周至战国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3世纪)
西周至战国这一时期,在许多典籍里已有不少关于气功的文字记载,为气功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周易》中艮卦所载内容,是内视法的萌芽,反映出殷周之际静功养生的一个侧面。《艮﹒卦辞》说:“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艮,训诂为止,意为注视;艮背,即返观。艮卦之意,旨在阐发返观内照之法,来防止动欲。这一思想,直接影响到后世意念引导法的形成与发展。
再就是老庄的“抱一守中”、“坐忘心斋”的修道功夫,为静功内养开了先河。老子曾做过周王朝的史官,相传他“修道而养寿”,活了二百多岁。“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这就是《老子》一书,亦即《道德经》。书中“虚其心,实其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致虚极,守静笃”,“专心致柔能婴儿乎”等除具一定哲学观点外,对练功亦有指导意义,为后人所重视。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观,著有《庄子》一书。内中除介绍“坐忘”这一静养方法外,对导引行气亦有记载。导引、行气,是两种古老的气功方法,它的实践可追溯到远古时代,但它的命名却是从春秋战国之际才开始的。导引,简称为“引”,是当时动功一类总称,包括按跷等保健气功。行气是当时静功一类总称,包括服气、食气等法。据“庄子﹒刻意”记述:“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事,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所谓吹呴呼吸,吐故纳新,是导引中的调息锻炼;熊经鸟伸则是导引中的调身锻炼,说明当时导引术主要由呼吸运动和仿生运动组成。
行气,是专讲调息凝神的功夫。我国现存早早的气功专,战国时代的《行气玉佩铭》记述:“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全文用字不及半百,却生动地描述了行气练功的全过程,它标志着行气法在战国时代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黄帝内经》一书的诸多记载集中地反映了战国至秦汉之际气功在医疗保健事业的情况。从导引来说,书中的记载就多达14处,治疗的病症多达十几种,有痞证、痹证、热病、伤筋等等,包括内、外两科和急、慢性两类疾病。行气法也普遍用于临床实践。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生气通天论》:“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纵观《内经》所述导引、行气两大功法的应用,说明在战国时期气功已经成为行之有效的医疗保健手段,并为后世动静功法理论的发展,作了重要的奠基。
(三)气功养生学的成长期—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65年)
古代气功,到了秦汉之际,有了很大发展。《吕氏春秋》除记述了先秦有关气功资料外,还提出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运动生命观,主张治身应、做到“精气欲其行”,使“精气日新,邪气日尽”来保持健康。这些观点,对秦汉导引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久已亡佚的古代医学文献,其中有《导引图》和《却谷食气篇》,给研究古代气功提供了丰富资料。
《导引图》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以徒手为主,有少数几个持物器。有的有动作名称,如龙登、印滹、堂狼、信等;有的讲了简单作用,如引漆痛引月去 责任引温病,有两处注明配合呼吸,如仰呼、猿滹,内容丰富多彩。
《却谷食气篇》是描述食气为主的古代练功佚书。食气又称服气,即呼吸锻炼。佚书中记述的方法是:“食气者为呴吹,则以始卧与始兴。凡呴中息而吹,年廿者朝廿暮廿,二日之暮二百,年卅者朝卅暮卅,三日之暮三百,以此数准之”。这种食气法,一般在有如下情况时进行:“为首重、足轻、体轸,则呴吹之,视利止。”此外,书中还讲到如何掌握不同季节的特点和4种不宜进行食气的气候等。这些内容为后世气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又可作为今天气功实践的借鉴。
稍后于马王堆汉墓年代的《淮南子》记载了“六禽戏”、“闭四关”与“梳发功”。有一段讲练功的话说:“若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凫浴暖矍,鸱视虎顾,是养形之人也。”被后人称为“六禽戏”。此外,书中还多处提及古代气功资料。
与刘安同时代的董仲舒,著有《春秋繁露》一书,内中提出了主静的养生观。他融合了医儒两家思想,认为“形静志虚”才能保证新陈代谢,这些静功理论在后世气功发展中具有很大影响。
此外,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不少有关气功锻炼的事迹。如《留候世家》记述张良曾以赤松子游,“乃学辟谷导引轻身”。尤其在《龟蛇列传》中记述了当时人们对于龟的某些生理特性的认识,为仿生气功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至东汉中晚期,神仙方术的兴盛使内修炼丹术得到空前发展,推动了气功学的成长,此时诞生的《周易参同契》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也是世界目前所见最早的炼丹术专著,同时又是气功史上最早的内丹气功文献。值得注意的是:该书第一次把时间、方位和人体内环境变化的节律(人体生物钟)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建立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内丹气功体系。(参同契)的问世,在气功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总结了东汉前的内丹气功,并形成了以其为代表的内丹气功体系,从而开创了内丹派气功。
东汉末年托名于吉所得的《太平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道教经典。它记载了道教的修炼诸法,其中属于气功范畴的有食气、守一、存思三大类。为搞清早期道教在东汉气功学上所起的历史作用提供了文献资料。此间,佛教在我国也逐渐兴起,释家的止观法、坐禅参禅等静坐功夫对当时气功的成长也起到一定影响。
东汉末年的两位大医学家张仲景、华佗都对气功作出了卓越贡献。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述:“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指出导引吐纳能流畅气血,通利九窍,有防治疾病的作用。华佗则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在《淮南子》6个动物作基础上整理出“五禽戏”,对后世的动功功法影响很大。
(四)气功养生学的进步期—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年~581年)
气功学发展到两晋南北朝时期,有了较大的进步。首先,在东汉内丹、存思两派气功的基础上,出现了以《黄庭经》为代表的内景派气功。黄庭内功,通过意守黄庭,配合口鼻呼吸和丹田呼吸,以及漱津咽液等术式,达到固肾筑基的初级功夫;进一步通过对中、上黄庭的修炼,使身中精气充实,心神内守,从而达到恬淡虚无,物我如一的高级炼功境界。
嵇康承老庄之学,著有《养生论》与《答难养生论》,论述养生服食之事,把呼吸引视为延年益寿的一项重要措施。
晋人张湛《养生要集》,列养生大要十项,前四项同气功之间有着直接关系,可见该书的编集是相当重视和突出气功锻炼的。仅从叙述该部分的现存佚文来看,所引气功专著六部,气功功法十数家,说明该书是东晋以前气功养生法的集锦之作。
晋代葛洪是一个医学家,但也提倡神仙导引,所著《抱朴子》一书重视金丹大药,在导引行气方面偏重于行气法,论述亦很多。他认为“行气有数法焉,……其大要者,胎息而已”。书中具体地阐述了胎息的方法,练功时间和注意事项,并指出行气具有医疗、预防、保健等多方面的功用。
南北朝时的陶弘景辑录了六朝以前的养生经验,著成《养性延命录》,记载了不少古代气功的方法与理论。内中《服气疗病》和《导引按摩》两部分竟占全书之半。有些内容与目前应用的静功功法极为相似。如在《服气疗病》中记述:“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吹以去风,呼以去热,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以解极……”。说明当时已开始应用六字诀的默念呼吸的练功方法来治病了。在此之前,呼吸锻炼都是练吸为主,而以练呼为主的“六字诀”乃是陶氏所创。
另外,南北朝时期,不少医家和学者对形气神等气功基本理论和气功方法进行了深入地探索和亲身实践体验。其中褚澄、刘勰和范缜等人尤为突出。褚澄著《褚氏遗书》,内中《本气篇》专论人身内气的循行;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养气》篇阐述神思的迟钝在于精气的内消,指出应用一种养气法以保持良好的创作精神;范缜著有《神灭论》,透彻地论证了形体和精神的关系,充实了气功理论形神学说。
在这一时期,古印度高僧菩提达摩到中国后,开创了佛教禅宗,提出了新的禅定方法,对当时的静功意念锻炼颇有影响。
(五)气功养生学的兴盛期—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60年)
萌芽于战国时代的导引专科,经过秦、汉六朝近8个世纪的发展,至隋唐时期在医学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医学专科。这一时期的三大医籍《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中,都有关于古代气功的详细记载。当时的太医署中,设有导引按摩科,这是我国气功史上最早的临床、教学机构。由于气功导引在隋唐官方医学中占有突出地位,所以对气功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促使涌现出一大批气功人才和专著。
由巢元方主持编写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证候学著作,同时又是我国第一部气功医学著作。载列证候1720条,叙述了各种疾病的原因、病理、证候等。值得注意的是,该书在诸证后面不载方药,而多附有具体的养生方导引法。这部分内容曾先后为清末廖平和近代曹炳章辑录为《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内中汇集了养生方宣导法近400条。除小儿病外,其他各科疾病几乎都运用了导引法。这些宣导法包括了多种内容。以姿势来说有仰卧、侧卧、端坐、跪坐、踞坐、舒足坐等;以呼吸来说有练呼的、练吸的,有的还规定呼吸次数等;以练意来说,有内视丹田、存思五脏、存念、引气等;以动来说,有伸展手臂,有屈伸足部,有前屈,有旋转,有头部活动等。
《备急千金要方》是唐代孙思邈所作。该书各章内均有导引的论述,认为“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人身气息得理,即百病不生……,善摄生者须调息方焉”。“和神调气之道,当得密室……正身偃卧……瞑目,闭气于胸中,鸿毛著鼻而不动,经三百息,耳无所谓,目无所见,心无所思……。”此外,他还介绍了六字诀的具体运用、天竺国按摩波罗门法十八势、老子按摩四十九个动作。另据《唐书﹒艺文志》等史志记载,孙氏还有如《摄生真录》、《摄养枕中方》等多种著作。
在《外台秘要》中,王焘常于处方之前,先列导引吐纳的锻炼方法。如心腹痛及胀满痛,在方前说:“常静清,以鸡鸣,安身卧,漱口三咽之,调五脏,令人长生,疗心腹痛。”书中承袭了《诸病源候论》的养生导引诸法,并补充了若干锻炼方法。佛教发展至隋唐之际,进入了鼎盛时期,形成了许多宗派,其中天台宗创始人智椅倡导的止观法在隋以后的气功发展中具有一定影响,他的调身、调息、调心锻炼的分类法和数、随、止、观、还、净“六妙法门”,为后世练功者所重视。
在唐代,当时社会上一些知识分子颇重视服气、静坐等气功修炼。如柳宗元对服气方法就有相当了解,他在《与李睦州论服气书》中指出:有些服气书多美言是“不可传之书”,但不可照书去做,应有明师指导,否则有害无益。同时指出了李睦州服气以来“貌加老,而心少观愉”的原因就是“用斯术,而未得路”。
再是大诗人白居易,晚年静坐,颇多心得,有《静坐诗》为证:“灵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初饮似醇醪,又为蛰者苏。外融百骸,中适一念无。旷然忘所在,心与虚俱空”。
(六)气功养生学的普及提高期—宋元时期(公元960年~1368年)
由于宋代印刷术的进步,促使气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大规模开展。一方面,由政府组织编辑医学方书和道教丛书中的气功文献,如《圣济总录》、《云笈七签》等;另一方面,也有些私人对气功古篇进行了整理注释和研究,如曹造的《道枢》以及各家对《参同契》、《黄庭经》所作的注释等。
《圣济总录》是北宋后期一部既有理论又有经验的巨,不仅博采众家之方,而且汇集了北宋以前的导引服气之法,分为六十门。其中《神仙导引》上篇,主要是保健功内容;《神仙导引》下篇,包括太上混元按摩法和天竺按摩法;《神仙服气》上篇,内有行气法、闭气法、行五行气法、十二时食气法、食五行气法、服六戊法等;《神仙服气》中篇,载取阳时法和真理六气诀等;《神仙服气》下篇,为服气法的专辑。
《云笈七签》系张君房奉命领校道书,于天禧三年编成《大宋天官宝藏》后又摘其精要而辑成。该书凡一百二十卷,其中“杂修摄”类,保留了许多北宋以前的气功功法和专著。“存思”一类,载有许多存思法和存思专著,并且保存了《黄庭外经》和《黄庭内经》两书的较早注本。
曹造的《道枢》共四十二卷,一百零八篇,大量汇集了南宋以前内丹、导引、行气的各家学说,如《真诰篇》是摘录了《真诰》一书有关导引、存思内容而成;《枕中篇》是摘录孙氏《摄养枕中方》而成;《黄庭篇》、《内景篇》、《外景篇》等,均为黄庭派内丹气功的专论。
在这一时期,各派气功有了较大进展,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导引派气功,大致有三个特点:一是同中医理论的结合,《陈希夷坐功图》就是以中医理论中的运气学说作为指导思想;二是仿生导引新探索,如《道枢﹒圣胎篇》中的“摆风翅”等式;三是导引形式的日趋精简。行气派气功,其发展亦有三个特点:一是练功时间的改革;二是佛学渗入胎息理论;三是胎息、六气诀等功法的不断衍进。内丹派气功,继隋唐五代气功的兴起,此时进入了黄金时代,内丹研究风靡一时,据《通志﹒艺文略》等史志书目记载,内丹著作共达百余部。
宋元时期的气功医学也有了显著的进步,不仅使许多行之有效的传统功法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新的验证,而且还发明了不少短小精悍的新功法,同时对气功理论也有探索。张锐的《鸡峰普济》中就有一段关于意气理论及功法的记述:“意者气之使,意有所到则气到,每体不安处,则微闭气,以意引气到疾所而攻之,必差”。
在金元四大医家的著作里,也不乏气功临床的记载。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提到了用六字诀治病,并著有《摄生论》。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曾说:“……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中论及因劳倦而致的木旺乘土的病证时说:“当病之时,宜安心静坐,以养其气”。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则谈到:“气滞痿厥寒热者,治以导引”。
此外,宋代一些文学家如欧阳修、苏东坡、陆游等和一些理学家如程颐、朱熹等均有练习静功导引的体会和论述。
(七)气功养生学的新发展期—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911年)
明清时代,雕版印刷发达,极大地促进了出版事业的发展。因而,此时的医学方书以及丛书、类书,对于古代气功文献的保存、整理起了重要作用。
《普济方》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医学方书,由明初朱棣等编纂,收载导引、服气等养生法七百余条,保留了十五世纪以前有关气功疗法的大量珍贵文献。
《道藏》、《续道藏》分别刊行于明正统十年和万历三十五年,是现存最丰富的道教总集,共五千四百八十五卷,其中气功专著包括吐纳、导引、存思、内丹等就多达数百余种。
明清两代的大型类书,如《永乐大典》及《古今图书集成》对气功文献的保存也起了重要作用。《永乐大典》原书二万二千八百十七卷,清后散失,现存七百多卷。仅在2949一卷中有关气功的词条就达55个之多。《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在人事典及神异典中分别有养生部和静功部,艺术典的医部(即今《医部全录》)中也包括了不少清以前的气功疗法。
这一时期,丰富多彩的各派气功又有了新的发展,首先在历代导引法的基础上,明清时期又编造了不少形式简易、功效显著的新导引套路,如十二段锦、十二段动功、易筋经、延年九转法等。
再是运气功的确立。运气功渊源于古老的存思法,其基本形式是,在意念的支配下,让气沿着体内一定路线运行。此法在明清之际相当兴盛。如曹珩的《保生秘要》中就记载有运气功方法50余条,治疗范围包括内科、妇科常见病达60多种。
另外,静坐法在明清的学者中仍很流行,他们远承宋儒“半日读书,半日静坐”的遗风,主张知行合一,把静坐看作是“收放心”的一段功夫和“致良知”的一种手段。
在明清时期,中国气功发展的突出特点之一是某些传统的气功功法与武术锻炼相熔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武术气功。这对现代气功概念的形成和某些功法的确立,都有着直接影响。
“气功”一词,由来已久,晋代已经出现,但其含义与现代“气功”不同。到明清时期,武术中出现的“气功”一词却孕育了现代气功概念的基本内涵。尊我斋主人《少林拳术秘诀﹒气功阐微》指出,气功之说有二,一养气、一练气。养气重在调神内养,练气重在调息炼形。
武术气功作为武术锻炼的基础功夫,其主要内容包括调神养气、吐纳呼吸、动功、站桩、硬功等方法。其中的前三项,其中上继承了传统的吐纳导引方法;站桩和硬功则是武术气功的两大典型功法。它对现代气功中某些功法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明清之际,气功医学的发展进入了历史上空前的繁荣时期。这时的气功医学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与提高。
明初医家王履在《医经溯洄集》中,发挥了《内经》“亢害承制”理论,指出:“且夫之气也,固亦有亢而自制者,苟亢而不能自制,则汤液、针石、导引之法以为之助”。
万全是十五世纪的儿科专家,擅长气功养生,对静坐有长期的亲身体会,著有《养生四要》,强调静坐中调心的作用。
明代中叶的徐春圃编有《古今医统大全》,内中记载了大量古代气功养生经验,其中包括行气等静功和导引等保健功内容。
同一时期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也在古代气功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的《奇经八脉考》初当时喻为练功家和医家的“入室指南”。
张景岳在《类经》中指出:“若摄生者,必明确气之故……”,阐述了养生与调气的关系。
明末李中梓,著《删补颐生微论》,介绍了一些修摄方法,并对精、气、神理论和气功方法进行了论述。
清初的汪仞庵,著《医方集解》附有《勿药元诠》一卷,搜集了一些前人的练功方法,辑有调息、小周天、一秤金诀、金丹秘诀等功法。
晚清医家黄凯钧,著《一览延龄》,旁征博引,汇集了诸家有关气功养生论述和明清以前气功养生的异文轶事。
(八)气功养生学的低潮期—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公元1840年~1949年)
近百年来,由于清朝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列强的不断侵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阶段全盘否定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扼杀中医中药,对祖国传统医学采取民族虚无主义态度,使祖国医学饱受摧残,气功也几乎处于被湮没的境地。
清代后期,王祖源编著《内功图说》包括十二段锦总诀、图解、分行外功诀、易筋经、却病延年法等。该书主张动静兼修,并有图解加以说明。
席锡藩编绘的古代内外功图说,详细介绍了诸病导引治病、八段锦、易筋经等图说及按摩调息,总名《内外功图解辑要》。此外,郑观应编《中外卫生要旨》,对排除杂念入静作了简要叙述。
建国前夕,蒋维乔编《因是子静坐法》对呼吸锻炼和思想集中的养生方法作了简要的叙述,在当时有较大影响。但书中掺杂着一些消极的迷信色调,尤其书中只讲静坐,不讲动功,是一大缺点。
在讲静坐的书籍中,较为著名的还有丁福保著的《静坐法精义》,对练功有参考价值。陈乾明的《静的修养法》,简明扼要是其特点。杨中一的《指道真诠》则以收集资料丰富见长。
那时,我国翻译出版了部分日本的静坐书籍。日本在明治后期,曾揿起了静坐热潮。他们的书,在我国有一定影响。
总之,1949年以前,气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更谈不到普及与推广。
(九)气功养生学的新生期—建国后
建国以后,中国政府坚决贯彻执行党的中医政策,继承发扬了祖国医药学遗产,气功疗法从此获得了新生,得到了很大发展。
1955年在唐山建立了有史以来第一个气功专业机构—唐山市气功疗养所,对气功疗法进行了临床观察,总结了临床实践资料,受到卫生部的表扬。
1956年河北省北戴河气功疗养院,扩大了床位。增加了实验病种,并开展了基础研究和气功教学工作。此间,刘贵珍接受了前人的练功经验,结合个人体会写出《气功疗法实践》一书,整理发掘出内养功、强壮功、保健功等功法。他们治疗慢性肠胃病的经验,及时得到推广,使气功更为社会各方面所重视。1956年在唐山、北戴河先后开办了气功训练班,为各地培训了一批气功专业人才,对推广气功疗法作出了贡献。
1957年7月上海成立了气功疗养所。该所从临床实践中发现,“放松”是练功的一个重要环节,对防止练功偏差有重要作用。为此,创立“放松功”作为气功训练的基础功法。1958年该所开办“气功疗法讲座”,集体编写《气功疗法讲义》,对气功由来、原理、练功方法、指导原则、注意事项、护理方法等作了介绍。
1958年后,气功疗法在取得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用于防治疾病的气功医疗机械逐渐增加,对一些慢性病和溃疡病、胃下垂、高血压、肺结核等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上海市在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气功原理方面,开始了呼吸、循环、神经等系统的实验研究。同时在加强临床、科研、教学之间的协作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1959年10月,中央卫生部委托中共秦皇岛市委,在北戴河召开了全国气功经验交流会,有64个单位(17个省、市、自治区)参加,其中有9个医学院及研究单位。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国性气功医疗学术座谈会。当时世界上有10个国家报道了这次大会。会上交流了气功对各种疾病的防治经验,如溃疡病、胃炎、胃下垂、肺结核、肝炎、肝硬化、高血压、低血压、矽肺、支气管哮喘、神经衰弱、糖尿病等,促进医疗气功进一步发展。
在培养气功专业人才方面,1960年中央卫生部在上海市气功疗养所举办了“全国气功师资进修班”。为全国各地培养人才39名。此外上海市又开办了“上海市气功训练班”,还根据中西医综合疗法的需要,突出培训了一大批气功指导人员。1959年至1961年,3年中北戴河张天戈创办有史以来第一个《气功》杂志(内部发行),共出版6期。为普及推广气功疗法准备了条件。至此,气功疗法在全国许多医疗单位开展起来。
1978年以来,上海、北京等地,进一步开展气功临床研究和气功运气疗法的临床观察。上海中医学院、上海中医研究所同中国科学院原子核研究所协作,用现代科学仪器对“外气”进行了测试,证明气功之“气”是有物质基础的,使气功进入了科学的行列,成为探索生命科学的新课题,从而把气功科学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1979年3月,国家科委、国家体委、卫生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等单位在北京联合召开了“气功汇报会”,会议得到国务院领导的支持,并引起社会各阶层的普遍重视,对气功的普及和科研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之后,各地采用仿生学方法模拟气功师发放的红外信息,制造了气功红外信息治疗仪,在临床上取得一定疗效。
近几年来,气功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不断向其它学科渗透,掀起了多学科综合研究气功的热潮。气功学应用范围迅速扩大,在医学、体育、教育、航天、生命科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独特威力。近十年来有关气功报道中可以证明,运用中医理论结合现代科学手段,对气功医疗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并不断地发展。治疗病种已达百种。一些疑难病症如癌肿、艾滋病等正在实验之中。
随之而来的,气功学著作和刊物如雨后春笋,纷纷问世。首先,气功作为一门医学专科,写入《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登上了大雅之堂。1981年,陶秉福等编辑的《气功疗法集锦》出版。该书搜集了建国以来有关气功研究的论文资料,堪称是集大成者。1983年马济人编著《中国气功学》,赵宝峰等合著的《中国气功学概论》、《张天戈》著《实用气功手册》等,对气功的普及和推广作出了贡献。对此,气功杂志如《中国气功》、《东方气功》、《气功》、《气功与科学》、《中华气功》、《按摩与导引》、《气功与体育》《气功世界》(英文版)、《世界气功》(海外版)、各地气功报等报刊从不同角度报道了气功在医、教、研及诸多领域取得的新成果。对沟通信息、推广应用起到了纽带和桥梁作用。
1981年9月,在保定市召开了十年动乱后的全国气功学术交流会,并成立了中华中医学会气功科学研究会,第二次气功热潮兴起。1985年12月25日,经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批准,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正式成立。该会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学者参加,是一个学术性、多学科、全国性的气功组织。这是中国气功史上一件大事,中国气功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86年卫生部中医司(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经过调查研究、专家论证,为培养气功医疗人才,投资百余万元在北戴河建设了气功教育基地大楼,为全国办了29期气功医疗师资班,培养了三千余名气功医疗人员、教师和气功科研人员。
1989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世界医学气功学术交流会”,会上成立了“世界医学气功学会”,中国任理事长,这标志着中国传统医疗气功已走出国界,将为人类健康、人类的文明作出新贡献。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