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正文
媒体:阿酷 作者:张乃俊
气功锻炼并非自我催眠
文:张乃俊
在当前的气功认识领域,某种程度上发生了偏差,即有相当部分的人认为气功的锻炼实质上是一种自我催眠。持有这种看法的包括少部分的气功爱好者和反伪气功工作者们以及一些其它领域内的学者。
“气功锻炼是自我催眠”这一理论早有肇萌,在催眠术兴起后,就有催眠学者议论气功、佛教的坐禅、道教的炼丹以及印度的瑜珈等是一种自我催眠。气功锻炼,被一些人认为是自我催眠,本不足为奇。但此种说法经过反伪气功工作者们的推扬,取得相当大的市场。反伪气功者们在用催眠理论批判伪气功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用“集体催眠”的理论来解释一些“气功大师”的带功报告,用催眠的理论来解释“远程发功”,以及其它等等。发现在气功的一些活动中,尤其在气功师对气功学员的传授气功活动中,有催眠的成分在内,并批判之,是反伪气功者们的功绩。但反伪气功者们往往并不是气功的专家,很自然地,他们在解释气功的时候,顺手在“催眠”这两个字的前面加上“自我”两字,即认为气功的锻炼是自我催眠。在把气功解释成自我催眠的时候,他们的态度是蛮横的,下的是断语,即并没有论证就如此断定。
很显然,他们犯了逻辑上的错误。所谓逻辑,虽然被含混地使用着,但要归根接底到形式逻辑,其基本原则是同一律(A等于A)和矛盾律(A不等于非A)。反伪气功者们一方面,用催眠的理论批判伪气功;另一方面又用催眠的理论解释气功,明显违反了形式逻辑。那么,违反了逻辑的反伪气功者们,回答不了气功和伪气功如何分界的问题。反伪气功者们也应付不了以下的质问,一个催眠师擅长将别人催眠,但他从未进行过气功锻炼,那这个催眠师算不算气功师呢?如若算,一个从未锻炼过气功的人,又怎么能算是气功师?如若不算,他能将别人导入到“气功态”(1)又怎能不算是气功师呢?
我认为:在气功锻炼的体系之中,有相当部分的自我催眠成分在内,并且现代气功不应该排斥催眠,相反要把一些催眠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气功中来。但气功的本质并非自我催眠。本文就催眠、自我催眠和气功锻炼作一番比较,并对为何产生“气功锻炼是自我催眠”的背景作一简单探讨。
催眠,英文名“hypnosis”,词源上系希腊文“hypnos”(即睡眠的意思)改成,指的是类似于睡眠但又不等于睡眠、介于睡眠和清醒之间的一种意识状态。催眠态由催眠师对个体进行心理暗示而来,催眠师以自然、不强迫地方式向个体发出指令后,个体从而不加批判地接受其信息,做出相应反应的一种特殊心理现象。从这个概念出发,催眠的实现总要存在着实施暗示方与接受暗示方这两个方面。在催眠活动中,实施暗示方是催眠师;接受暗示方是被催眠者。催眠态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个体主动性反应减低。被催眠者进入催眠状态后,虽然在意识层面并未进入睡眠,仍然保留一定的意识,但其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却大大降低,不主动表现任何活动,倾向于接受催眠师的暗示去表现活动。越到深度阶段,主动性越低,直至消灭。
2,个体在催眠中的经验失忆。催眠的程度越深,被催眠者越无法回忆在催眠状态中的经验。在浅度和中度催眠态中,个体可以全部和部分回忆起催眠态中的一些经验,但在深度催眠中,被催眠者无法回忆任何经验。或者中度阶段,催眠师经由暗示,让受试者在恢复清醒后忘记催眠中的一切经验感受。
3,在中度和更深的催眠态中,个体知觉扭曲、出现错觉或者幻觉。错觉是指当事人对周围刺激物或者问题的失实解释。如催眠师告诉被催眠者“2是个毫无意义的数字”,然后问“3减去1等于几?”,被催眠者回答“等于1”。幻觉是当事人“无中生有”或者“有中变无”的脱离现实的知觉经验,如有的可能看见前面站着一个人(其实没有)或者对存在的人或物视若无睹。
石头等有物质而无生命,草木有生命而无情感,动物有情感但无自我意识,只有人有自我意识、有觉知。此“觉知”正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之一,是主体“自发注意”事物的结果,是主体主动实践的反应,也是“气功态”区别于“催眠态”的分界线。我在看着一棵树,我不但看着这棵树,我还“知道”我在看着这棵树,此个“知道”正是“觉知”。动物看着树,但它并不知道它当时的行为。处在催眠状态下的人随着催眠的加深,此“觉知”正是渐次消灭,此是意识的病态反应,而将人拉向动物对待周围的事物混沌不清、是非不分的状态。而“气功态”是意识的正确反应,与催眠态在以上三个方面作一比较:
1,个体主动性反应并没有减低。气功锻炼者在进入气功态后,意识进入不同于常态清醒状态的特殊状态,但其主动的反应性并没有减低。如,此气功锻炼者可以随时结束气功锻炼。因为觉知是贯穿整个气功锻炼过程之中。越到深度气功态,此觉知的意识越完整。
2,个体在气功态中的经验并没有失去记忆。气功锻炼结束,气功锻炼者仍可以回忆起气功态中的经验。日常经验告诉我们,回忆以当时事件的觉知作为前提,如果当时事件发生,虽然在个体的意识中产生经验,但没有觉知,则无法回忆。常人无法回忆自己在儿童时候的经验,因为儿童的心理结构仍处在“动物”的一定阶段,与没有觉知的心理结构的原始人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常人无法回忆自己儿童时候的经验。又,每个人夜晚睡觉总会出现大量的梦境,但在睡眠过程中,觉知不能统一,所以醒来后无法回忆自己做过哪些梦。
3,在气功态中,也有可能出现一些知觉扭曲现象。如觉得自己身体非常高大或者非常小等现象,但其只出现在较低级阶段,因为在较低级阶段,觉知尚未稳固。如果将觉知看作一定的心理结构,也就是说此心理结构还未完整,用中国古老的术语来说,即“神未全”。随着入静的加深,此种觉知意思的稳固,知觉扭曲的现象将不复存在,深度气功态不可能出现知觉扭曲的现象。
以上比较了三点,足以说明催眠态是意识结构的病态反应,而气功态是意识的正确状态。
催眠之所以可能,乃在于人的心灵的一项重要功能——想象力——具有盲目的特性。想象力根据发生的事件在意识中组织起来,但组织的原则是常常不顾事实的因果联系,盲目的组织。如,某人在电梯中被抢劫,当时出现恐惧的症状,有可能此人日后发生了“电梯恐惧症”,即不再敢乘坐电梯,若乘坐电梯,就出现恐惧的症状。此恐惧的反应与电梯本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但此人的想象力将二者结合在一起。想象力盲目的特性决定了其需要被意志力统率的特性,在催眠过程中,催眠师成功解除了被催眠者的意志力,从而控制其想象力。某催眠师说得好,催眠的过程,是催眠师的意志力战胜被催眠者的意志力的结果。
我们来看看催眠师是如何催眠的,除一些准备工作外,如要求被催眠者的催眠感受性高,布置适合的环境,要求被催眠者有良好的情绪之外,重要的是催眠诱导过程。此催眠诱导过程与气功锻炼过程有一定的相似性。此诱导过程一要求被催眠者放松,暗示受试者放松,眼睛疲倦,无法睁开,二要求被试者集中注意力,忘记一切,只集中于催眠者的暗示话语。气功的锻炼也要求气功锻炼者放松和集中于所注意的对象,二者何其相似,但恰恰有一个最根本的特征区别,也是本质上的区别。气功锻炼是主体主动的实践过程,而催眠是一个被动的放松和集中注意力的过程,将自己的意志力交与他人。被催眠者被反复催眠后,假设催眠师本身并无恶意,但也会发生“移情作用”,即被催眠者将自身的部分情绪转移到催眠者身上,对催眠师发生依赖心理,或爱恋或崇拜等等,这和气功中所说的“练气功不当而发生精神障碍”机理有类似之处,不同的是,练气功不当而发生精神障碍是主体被内在的人格、情结而控制,而催眠下是被外在的人格所控制。
反伪气功者们在“催眠”前面加上“自我”,认为气功锻炼是自我催眠。但如同上面所说,催眠造成的是意识结构的病态状态,气功锻炼是主体主动实践的过程,此过程难道就是自我催眠让自己进入意识的病态状态?从定义上看,就陷入了认识的严重混乱之中。
催眠需要有暗示方和被暗示方。如气功锻炼中,注意力所集中的对象如带有心理学上的意义,且发生作用,可以认为此时此人的气功锻炼在进行自我催眠。
自我催眠通过自己的思维资源,进行自我强化、自我教育和自我治疗。因此,在催眠状态下,根据强化的原则,自己不断地强化积极性情感、良好的感觉以及正确的观念等,使其在意识和潜意识中印记、贮存和浓缩,在心理世界中占据优势,就可以对心身状态和行为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但自我催眠方式在气功锻炼体系中是非主流方式,只处在一定的辅助补充地位。自我催眠一是运用语言的方式,另一则是运用心理图象的方式。在传统气功锻炼体系中,通常后者运用得较多,前者基本上不用,在现代气功中,对前者也运用,且比较重视,这也体现了时代的一些特征,因今人和古人对待语言地位的态度有较大的区别。自我催眠方式在气功锻炼体系中处在辅助补充的地位,原因有二,一,自我催眠的方式不能长久运用,要有个“度”,这个度如把握不好,将会带来严重的困扰。如,集中注意力的对象在心理上的意义突出,主体越是强化此心理上的意义,那么,此“心理意义上的负面”反弹也越大。以下,举一个例子:以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的一段练功记载为例:“闭目存思,想见空中太和元气,如紫云成盖,五色分明,下入毛际,渐渐入顶,如雨初晴,云入山,透皮入肉,至骨至脑,渐渐下入腹中,四肢五脏皆受其润,如水渗入地,若彻,则觉腹中有声,汩汩然,意专思存,不得外援,斯须,则自达于涌泉。”这是一个运用图象来自我催眠的例子,假想“空中太和元气”进入人体从头到脚,进行良好的想象来强化良好的感觉积极性的情感,但此强化越深入,此想象的“负面情结”也越强,他在生活中经过一个垃圾堆的时候,闻到恶劣的气味,此“负面情结”就会让他产生联想,他会想到此垃圾堆的恶劣之气是不是到我身体里来了,从而造成生活的严重困扰。再如,某人容貌丑陋,因此他无自信。他就自我催眠假想自己有一个漂亮的脸蛋,从而获得自信。但练得越多,最后练习的结果恐怕是此人自恋与自卑,而不是自信。二,自我催眠无法将自己导入深度气功态。催眠师在对被催眠者进行催眠时,能够将被催眠者导入深度催眠态,而自我催眠则无法将自己导入深度催眠态,这并非是一个技术上的原因,而是自我催眠有主体主动实践的原因在内,在浅度和中度阶段,气功态和催眠态的分界尚不明显,有一定共性,但在深度,则有明显的区分,自我催眠中的主体主动实践性决定了不能够导入深度催眠态。同时,自我催眠存在暗示方决定了不能够导入深度气功态。
在气功锻炼中,主流的方式,通常所要集中注意力的对象不具有任何心理上的意义,如集中于呼吸,集中于一个毫无意义的词语,集中于身体的某一个部位,如小腹或者额头等,并且在练功过程中强调“顺其自然”的原则。这些意识对象既不能激起主体良好的心理情感也引不起厌恶的情绪,如此,则不存在暗示方和被暗示方。
气功在本质上表现为意志力与想象力的较量。想象力是人类一项重要心理功能,没有想象力,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把握无从谈起,人也无法形成自我意识,无法将对象统一在概念之下。客观世界的对象只能给予主体杂乱无章的感觉印象,要把这些杂多的感觉印象联结起来,这就要通过想象力;想象力又要把所联合的归属于概念,这个概念与另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区别、转换等又是通过想象力来进行的,这样才能把握客观世界。如,我的面前有一张桌子,我眼睛看到的关于这张桌子的信息,这张桌子是有颜色的,是占有一定空间的;我用手去触摸这张桌子获得的信息,是有一定硬度的;我用耳朵听这张桌子获得的信息,是没有声音的;正是想象力将这些信息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桌子的感念,从而有了认识。想象力表现在主体内是在时间中进行想象,即想象是有先后次序的,在时间中运行。我先感受到什么,然后感受到什么,此即时间性。我正是在时间中运用想象力将这些信息组织在一起,形成桌子的概念。
但如前所说,想象力在某种程度上是盲目的,此盲目的特性需要被意志力所统率。气功的锻炼要求集中注意力于一个事物,我先感受到的是这个事物,然后感受到的还是这个事物,此即将内在时间性归于一,从而控制想象力,让想象力功能暂时隐退,从而由想象力所引起的而对我们心理世界进而生理世界的任何歪曲、修改得到净化,并进而统率想象力,让生活中想象力的经验内容在我们心理世界中的沉淀、积聚符合人性。内在时间性归于一,一归于零,主体的意识中不存有任何的经验事实,此零即为时间性的永恒,意志力也为自由意志。
从猿人进化到人,是一次飞跃,在漫长的时间里合理的经验性得到沉淀,从而先于经验使人有了一套内在的心理结构。客观世界的感性对我的心理结构产生刺激,我之心理结构对之产生反应,因此有了意识内容。在此种心理结构中有一个原则,即“节约原则”。如,我们可以在人们的语言世界中看到这个“节约原则”,10000这个电话号码,别人在询问我的时候,我会说是“一万号”,而不是说“一零零零”,而到7889这个电话号码,我会说是“七八八九”,而不会说“七千八百八十九”,前者我说的是这个数字,而后者我则把这个数字分开来说,正是由于这个“节约原则”贯穿其中。在客观物质世界中,无论宏观的宇宙或者微观的分子等,正是有一定的形式贯穿其中,例如:节奏、均衡、比例、对称、简单等等。人在某种意义上是“人天合一”的结果,在人内在的心理结构中,也有此种形式贯穿其中,其中,“简单”正是此种形式之一,正是“节约原则”。此“节约原则”是猿人和人的意志力的一种体现,乃是求生存的意志力,某个操劳的活动,为了节省能量,猿人会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节约劳动的方式与操作。就算是一只狗,给它一个肉骨头,它也会循着直线跑过去,而不是绕个圈子。人的意识中的经验内容,在主体主动性的集中于一个对象下,此“节约原则”贯穿其中,从而杂多的经验内容而变为一,一再变为零。内在时间性归于零,主体的意识中不存有任何的经验事实,此零即为时间性的永恒,在永恒下的意志力也为自由意志。
由此,我认为气功锻炼的本质是意志力战胜想象力,气功锻炼所说的入静并不是由心理暗示而得来,是人特有的心理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节约原则——而得来。气功锻炼中的一个重要原则“顺其自然”正是顺着人的心理结构的自然。把气功锻炼认为是自我催眠,用经验的心理学来解释气功,在根本原理上是失败的,其遭到了绝大部分气功锻炼者和气功专家的直觉地抵制和反对,由此可见一斑。
但我们也要看到其包含有一定的意义,早先,气功理论用中医学、道教、佛教的部分理论来解释,也是失败的。既不够精确、也导致一些不甚科学的内容搀杂其中,无法和现代科学体系接轨,是其致命的失败。中医学、道教、佛教理论产生于静止的农业社会,而在现今大工业化的背静中,显得格格不入。
一些学者认为气功的本质是调心,认为“气功是自我催眠”,用经验的心理学来解释,试图用心理学来作为气功的理论背景,是对“调气”说法的反抗,将气功从中医、道教、佛教中解脱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是一次进步。因为生命有机体作为一个自组织的系统,每个部分互为因果,从实践上来看,调气必调心、调心也必调气,本无所谓调心还是调气,但作为形而上的心理比作为形而下的生理更加具有优先地位,人也需要一个目的论,此目的论决定了“调心说”远比“调气说”优越,但这些学者囿于经验的心理学,而不能发现其本质的特点,不能从一个超越经验心理学,从一个更大的视角——先验的心理学——来看待气功,是失败。
我认为:人先于经验而具有的心理结构将是本世纪的研究内容,而对于气功的研究将是研究此心理结构的一项核心。20世纪,计算机工业、核能工业,高度发达的物理学构成了其科学背景。而在21世纪,也许是人体科学、脑科学、基因工程、心理学获得大踏步地前进,那么,人所特有的此种心理结构将是心理学研究的关键环节,成为焦点。
注释(1):催眠师并不能将人导入到气功态,只能导入到催眠态。
映雪长弓写于2006年5月25日中午,其时,窗外风雨飘摇,我的心情也颇不平静。
6月10日晚作一简单修改。
气功锻炼并非自我催眠
媒体:阿酷 作者:张乃俊
专业号:海北翁
2006/10/27 18:13:34
文:张乃俊
在当前的气功认识领域,某种程度上发生了偏差,即有相当部分的人认为气功的锻炼实质上是一种自我催眠。持有这种看法的包括少部分的气功爱好者和反伪气功工作者们以及一些其它领域内的学者。
“气功锻炼是自我催眠”这一理论早有肇萌,在催眠术兴起后,就有催眠学者议论气功、佛教的坐禅、道教的炼丹以及印度的瑜珈等是一种自我催眠。气功锻炼,被一些人认为是自我催眠,本不足为奇。但此种说法经过反伪气功工作者们的推扬,取得相当大的市场。反伪气功者们在用催眠理论批判伪气功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用“集体催眠”的理论来解释一些“气功大师”的带功报告,用催眠的理论来解释“远程发功”,以及其它等等。发现在气功的一些活动中,尤其在气功师对气功学员的传授气功活动中,有催眠的成分在内,并批判之,是反伪气功者们的功绩。但反伪气功者们往往并不是气功的专家,很自然地,他们在解释气功的时候,顺手在“催眠”这两个字的前面加上“自我”两字,即认为气功的锻炼是自我催眠。在把气功解释成自我催眠的时候,他们的态度是蛮横的,下的是断语,即并没有论证就如此断定。
很显然,他们犯了逻辑上的错误。所谓逻辑,虽然被含混地使用着,但要归根接底到形式逻辑,其基本原则是同一律(A等于A)和矛盾律(A不等于非A)。反伪气功者们一方面,用催眠的理论批判伪气功;另一方面又用催眠的理论解释气功,明显违反了形式逻辑。那么,违反了逻辑的反伪气功者们,回答不了气功和伪气功如何分界的问题。反伪气功者们也应付不了以下的质问,一个催眠师擅长将别人催眠,但他从未进行过气功锻炼,那这个催眠师算不算气功师呢?如若算,一个从未锻炼过气功的人,又怎么能算是气功师?如若不算,他能将别人导入到“气功态”(1)又怎能不算是气功师呢?
我认为:在气功锻炼的体系之中,有相当部分的自我催眠成分在内,并且现代气功不应该排斥催眠,相反要把一些催眠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气功中来。但气功的本质并非自我催眠。本文就催眠、自我催眠和气功锻炼作一番比较,并对为何产生“气功锻炼是自我催眠”的背景作一简单探讨。
催眠,英文名“hypnosis”,词源上系希腊文“hypnos”(即睡眠的意思)改成,指的是类似于睡眠但又不等于睡眠、介于睡眠和清醒之间的一种意识状态。催眠态由催眠师对个体进行心理暗示而来,催眠师以自然、不强迫地方式向个体发出指令后,个体从而不加批判地接受其信息,做出相应反应的一种特殊心理现象。从这个概念出发,催眠的实现总要存在着实施暗示方与接受暗示方这两个方面。在催眠活动中,实施暗示方是催眠师;接受暗示方是被催眠者。催眠态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个体主动性反应减低。被催眠者进入催眠状态后,虽然在意识层面并未进入睡眠,仍然保留一定的意识,但其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却大大降低,不主动表现任何活动,倾向于接受催眠师的暗示去表现活动。越到深度阶段,主动性越低,直至消灭。
2,个体在催眠中的经验失忆。催眠的程度越深,被催眠者越无法回忆在催眠状态中的经验。在浅度和中度催眠态中,个体可以全部和部分回忆起催眠态中的一些经验,但在深度催眠中,被催眠者无法回忆任何经验。或者中度阶段,催眠师经由暗示,让受试者在恢复清醒后忘记催眠中的一切经验感受。
3,在中度和更深的催眠态中,个体知觉扭曲、出现错觉或者幻觉。错觉是指当事人对周围刺激物或者问题的失实解释。如催眠师告诉被催眠者“2是个毫无意义的数字”,然后问“3减去1等于几?”,被催眠者回答“等于1”。幻觉是当事人“无中生有”或者“有中变无”的脱离现实的知觉经验,如有的可能看见前面站着一个人(其实没有)或者对存在的人或物视若无睹。
石头等有物质而无生命,草木有生命而无情感,动物有情感但无自我意识,只有人有自我意识、有觉知。此“觉知”正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之一,是主体“自发注意”事物的结果,是主体主动实践的反应,也是“气功态”区别于“催眠态”的分界线。我在看着一棵树,我不但看着这棵树,我还“知道”我在看着这棵树,此个“知道”正是“觉知”。动物看着树,但它并不知道它当时的行为。处在催眠状态下的人随着催眠的加深,此“觉知”正是渐次消灭,此是意识的病态反应,而将人拉向动物对待周围的事物混沌不清、是非不分的状态。而“气功态”是意识的正确反应,与催眠态在以上三个方面作一比较:
1,个体主动性反应并没有减低。气功锻炼者在进入气功态后,意识进入不同于常态清醒状态的特殊状态,但其主动的反应性并没有减低。如,此气功锻炼者可以随时结束气功锻炼。因为觉知是贯穿整个气功锻炼过程之中。越到深度气功态,此觉知的意识越完整。
2,个体在气功态中的经验并没有失去记忆。气功锻炼结束,气功锻炼者仍可以回忆起气功态中的经验。日常经验告诉我们,回忆以当时事件的觉知作为前提,如果当时事件发生,虽然在个体的意识中产生经验,但没有觉知,则无法回忆。常人无法回忆自己在儿童时候的经验,因为儿童的心理结构仍处在“动物”的一定阶段,与没有觉知的心理结构的原始人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常人无法回忆自己儿童时候的经验。又,每个人夜晚睡觉总会出现大量的梦境,但在睡眠过程中,觉知不能统一,所以醒来后无法回忆自己做过哪些梦。
3,在气功态中,也有可能出现一些知觉扭曲现象。如觉得自己身体非常高大或者非常小等现象,但其只出现在较低级阶段,因为在较低级阶段,觉知尚未稳固。如果将觉知看作一定的心理结构,也就是说此心理结构还未完整,用中国古老的术语来说,即“神未全”。随着入静的加深,此种觉知意思的稳固,知觉扭曲的现象将不复存在,深度气功态不可能出现知觉扭曲的现象。
以上比较了三点,足以说明催眠态是意识结构的病态反应,而气功态是意识的正确状态。
催眠之所以可能,乃在于人的心灵的一项重要功能——想象力——具有盲目的特性。想象力根据发生的事件在意识中组织起来,但组织的原则是常常不顾事实的因果联系,盲目的组织。如,某人在电梯中被抢劫,当时出现恐惧的症状,有可能此人日后发生了“电梯恐惧症”,即不再敢乘坐电梯,若乘坐电梯,就出现恐惧的症状。此恐惧的反应与电梯本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但此人的想象力将二者结合在一起。想象力盲目的特性决定了其需要被意志力统率的特性,在催眠过程中,催眠师成功解除了被催眠者的意志力,从而控制其想象力。某催眠师说得好,催眠的过程,是催眠师的意志力战胜被催眠者的意志力的结果。
我们来看看催眠师是如何催眠的,除一些准备工作外,如要求被催眠者的催眠感受性高,布置适合的环境,要求被催眠者有良好的情绪之外,重要的是催眠诱导过程。此催眠诱导过程与气功锻炼过程有一定的相似性。此诱导过程一要求被催眠者放松,暗示受试者放松,眼睛疲倦,无法睁开,二要求被试者集中注意力,忘记一切,只集中于催眠者的暗示话语。气功的锻炼也要求气功锻炼者放松和集中于所注意的对象,二者何其相似,但恰恰有一个最根本的特征区别,也是本质上的区别。气功锻炼是主体主动的实践过程,而催眠是一个被动的放松和集中注意力的过程,将自己的意志力交与他人。被催眠者被反复催眠后,假设催眠师本身并无恶意,但也会发生“移情作用”,即被催眠者将自身的部分情绪转移到催眠者身上,对催眠师发生依赖心理,或爱恋或崇拜等等,这和气功中所说的“练气功不当而发生精神障碍”机理有类似之处,不同的是,练气功不当而发生精神障碍是主体被内在的人格、情结而控制,而催眠下是被外在的人格所控制。
反伪气功者们在“催眠”前面加上“自我”,认为气功锻炼是自我催眠。但如同上面所说,催眠造成的是意识结构的病态状态,气功锻炼是主体主动实践的过程,此过程难道就是自我催眠让自己进入意识的病态状态?从定义上看,就陷入了认识的严重混乱之中。
催眠需要有暗示方和被暗示方。如气功锻炼中,注意力所集中的对象如带有心理学上的意义,且发生作用,可以认为此时此人的气功锻炼在进行自我催眠。
自我催眠通过自己的思维资源,进行自我强化、自我教育和自我治疗。因此,在催眠状态下,根据强化的原则,自己不断地强化积极性情感、良好的感觉以及正确的观念等,使其在意识和潜意识中印记、贮存和浓缩,在心理世界中占据优势,就可以对心身状态和行为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但自我催眠方式在气功锻炼体系中是非主流方式,只处在一定的辅助补充地位。自我催眠一是运用语言的方式,另一则是运用心理图象的方式。在传统气功锻炼体系中,通常后者运用得较多,前者基本上不用,在现代气功中,对前者也运用,且比较重视,这也体现了时代的一些特征,因今人和古人对待语言地位的态度有较大的区别。自我催眠方式在气功锻炼体系中处在辅助补充的地位,原因有二,一,自我催眠的方式不能长久运用,要有个“度”,这个度如把握不好,将会带来严重的困扰。如,集中注意力的对象在心理上的意义突出,主体越是强化此心理上的意义,那么,此“心理意义上的负面”反弹也越大。以下,举一个例子:以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的一段练功记载为例:“闭目存思,想见空中太和元气,如紫云成盖,五色分明,下入毛际,渐渐入顶,如雨初晴,云入山,透皮入肉,至骨至脑,渐渐下入腹中,四肢五脏皆受其润,如水渗入地,若彻,则觉腹中有声,汩汩然,意专思存,不得外援,斯须,则自达于涌泉。”这是一个运用图象来自我催眠的例子,假想“空中太和元气”进入人体从头到脚,进行良好的想象来强化良好的感觉积极性的情感,但此强化越深入,此想象的“负面情结”也越强,他在生活中经过一个垃圾堆的时候,闻到恶劣的气味,此“负面情结”就会让他产生联想,他会想到此垃圾堆的恶劣之气是不是到我身体里来了,从而造成生活的严重困扰。再如,某人容貌丑陋,因此他无自信。他就自我催眠假想自己有一个漂亮的脸蛋,从而获得自信。但练得越多,最后练习的结果恐怕是此人自恋与自卑,而不是自信。二,自我催眠无法将自己导入深度气功态。催眠师在对被催眠者进行催眠时,能够将被催眠者导入深度催眠态,而自我催眠则无法将自己导入深度催眠态,这并非是一个技术上的原因,而是自我催眠有主体主动实践的原因在内,在浅度和中度阶段,气功态和催眠态的分界尚不明显,有一定共性,但在深度,则有明显的区分,自我催眠中的主体主动实践性决定了不能够导入深度催眠态。同时,自我催眠存在暗示方决定了不能够导入深度气功态。
在气功锻炼中,主流的方式,通常所要集中注意力的对象不具有任何心理上的意义,如集中于呼吸,集中于一个毫无意义的词语,集中于身体的某一个部位,如小腹或者额头等,并且在练功过程中强调“顺其自然”的原则。这些意识对象既不能激起主体良好的心理情感也引不起厌恶的情绪,如此,则不存在暗示方和被暗示方。
气功在本质上表现为意志力与想象力的较量。想象力是人类一项重要心理功能,没有想象力,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把握无从谈起,人也无法形成自我意识,无法将对象统一在概念之下。客观世界的对象只能给予主体杂乱无章的感觉印象,要把这些杂多的感觉印象联结起来,这就要通过想象力;想象力又要把所联合的归属于概念,这个概念与另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区别、转换等又是通过想象力来进行的,这样才能把握客观世界。如,我的面前有一张桌子,我眼睛看到的关于这张桌子的信息,这张桌子是有颜色的,是占有一定空间的;我用手去触摸这张桌子获得的信息,是有一定硬度的;我用耳朵听这张桌子获得的信息,是没有声音的;正是想象力将这些信息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桌子的感念,从而有了认识。想象力表现在主体内是在时间中进行想象,即想象是有先后次序的,在时间中运行。我先感受到什么,然后感受到什么,此即时间性。我正是在时间中运用想象力将这些信息组织在一起,形成桌子的概念。
但如前所说,想象力在某种程度上是盲目的,此盲目的特性需要被意志力所统率。气功的锻炼要求集中注意力于一个事物,我先感受到的是这个事物,然后感受到的还是这个事物,此即将内在时间性归于一,从而控制想象力,让想象力功能暂时隐退,从而由想象力所引起的而对我们心理世界进而生理世界的任何歪曲、修改得到净化,并进而统率想象力,让生活中想象力的经验内容在我们心理世界中的沉淀、积聚符合人性。内在时间性归于一,一归于零,主体的意识中不存有任何的经验事实,此零即为时间性的永恒,意志力也为自由意志。
从猿人进化到人,是一次飞跃,在漫长的时间里合理的经验性得到沉淀,从而先于经验使人有了一套内在的心理结构。客观世界的感性对我的心理结构产生刺激,我之心理结构对之产生反应,因此有了意识内容。在此种心理结构中有一个原则,即“节约原则”。如,我们可以在人们的语言世界中看到这个“节约原则”,10000这个电话号码,别人在询问我的时候,我会说是“一万号”,而不是说“一零零零”,而到7889这个电话号码,我会说是“七八八九”,而不会说“七千八百八十九”,前者我说的是这个数字,而后者我则把这个数字分开来说,正是由于这个“节约原则”贯穿其中。在客观物质世界中,无论宏观的宇宙或者微观的分子等,正是有一定的形式贯穿其中,例如:节奏、均衡、比例、对称、简单等等。人在某种意义上是“人天合一”的结果,在人内在的心理结构中,也有此种形式贯穿其中,其中,“简单”正是此种形式之一,正是“节约原则”。此“节约原则”是猿人和人的意志力的一种体现,乃是求生存的意志力,某个操劳的活动,为了节省能量,猿人会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节约劳动的方式与操作。就算是一只狗,给它一个肉骨头,它也会循着直线跑过去,而不是绕个圈子。人的意识中的经验内容,在主体主动性的集中于一个对象下,此“节约原则”贯穿其中,从而杂多的经验内容而变为一,一再变为零。内在时间性归于零,主体的意识中不存有任何的经验事实,此零即为时间性的永恒,在永恒下的意志力也为自由意志。
由此,我认为气功锻炼的本质是意志力战胜想象力,气功锻炼所说的入静并不是由心理暗示而得来,是人特有的心理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节约原则——而得来。气功锻炼中的一个重要原则“顺其自然”正是顺着人的心理结构的自然。把气功锻炼认为是自我催眠,用经验的心理学来解释气功,在根本原理上是失败的,其遭到了绝大部分气功锻炼者和气功专家的直觉地抵制和反对,由此可见一斑。
但我们也要看到其包含有一定的意义,早先,气功理论用中医学、道教、佛教的部分理论来解释,也是失败的。既不够精确、也导致一些不甚科学的内容搀杂其中,无法和现代科学体系接轨,是其致命的失败。中医学、道教、佛教理论产生于静止的农业社会,而在现今大工业化的背静中,显得格格不入。
一些学者认为气功的本质是调心,认为“气功是自我催眠”,用经验的心理学来解释,试图用心理学来作为气功的理论背景,是对“调气”说法的反抗,将气功从中医、道教、佛教中解脱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是一次进步。因为生命有机体作为一个自组织的系统,每个部分互为因果,从实践上来看,调气必调心、调心也必调气,本无所谓调心还是调气,但作为形而上的心理比作为形而下的生理更加具有优先地位,人也需要一个目的论,此目的论决定了“调心说”远比“调气说”优越,但这些学者囿于经验的心理学,而不能发现其本质的特点,不能从一个超越经验心理学,从一个更大的视角——先验的心理学——来看待气功,是失败。
我认为:人先于经验而具有的心理结构将是本世纪的研究内容,而对于气功的研究将是研究此心理结构的一项核心。20世纪,计算机工业、核能工业,高度发达的物理学构成了其科学背景。而在21世纪,也许是人体科学、脑科学、基因工程、心理学获得大踏步地前进,那么,人所特有的此种心理结构将是心理学研究的关键环节,成为焦点。
注释(1):催眠师并不能将人导入到气功态,只能导入到催眠态。
映雪长弓写于2006年5月25日中午,其时,窗外风雨飘摇,我的心情也颇不平静。
6月10日晚作一简单修改。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