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气功定义的失误 魏用中
媒体:原创 作者:张天戈
专业号:张天戈
2010/4/20 12:39:34
健身气功定义的失误
魏用中
最近我注意到,十多年以来我们国家一直把健身气功定义为:运用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的体育项目。我看这不对。不对在哪里?起因又何在?危害是什么?如何纠正它?这一连串问题都须要搞清楚。
第一,健身气功不提倡形体活动。
可以这么说,在人的一切行为中,最不提倡形体活动的就是气功。诚然,人出于动物属于动物,动乃人的天性。比如,说话、吃饭是嘴动,走路是腿动,拿东西是手动,看东西是眼动,看上了是心动,体力劳动是肢体动,脑力劳动是脑子动,甚至睡觉还翻身动、做梦动。人哪有不动的呢?然而,气功恰恰就专门推崇不动。30年前我初学气功时,老师就先告诉说,气功讲究“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方为生生不已之动。”此话是我的老师听他的老师,一位著名武术气功家讲的,里面很有味道。首先是,它道出了古往今来中国气功的一个共同的入手处:“不动”。
无论儒家功、道家功、佛家功,历来都不提倡形体活动。儒家称气功为“养气”(孟子)、“治气”(荀子),其最高境界是“坐忘”(孔子、颜回)。所以,到朱熹这里就倡导“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可见,儒家功主要是通过打坐来养气,没有形体活动。道家的庄子也称气功为“坐忘”,还称为“守一”,老子称气功为“专气”、“抱一”,其最高境界是“致虚极,守静笃”。老子这话常人很难体验。但是你可以想一下,这个境界能有形体活动吗?若有形体活动能达到这个境界吗?老子、庄子练气功“形如槁木”,哪有什么形体活动!“坐忘”的要求是“堕肢体”、“离形”,整个身体好像都垂落到地底下去了,完全脱离开自己的形体了,这当然不会有任何形体活动。后世真气功大多发迹于老、庄,至少都无悖于老、庄,尤其是道家功。因此,张伯端曾明确强调,练“五气朝元”时必须“四肢不动”,这样才会有“意”动。道家经典《性命圭旨》也明确指出,练气功时要“身不动”。而佛家功呢,偏重于修性,更主张身不动,其最高境界就是达摩的九年面壁了。以上可见,古代儒家、道家、佛家的气功都从来不主张形体活动,相反,都主张不动。后来的气功也同样如此。到了近代,蒋维乔曾推出“因是子静坐法”,毛泽东年轻时很喜欢,但一直没认真学,郭沫若就认真学了。郭沫若在日本求学时身体糟糕到极点,据说很简单,他没靠别的,就靠学练打坐健康了身体,同时还获得了灵感,得以创作出诸多名篇杰作。这也表明,不但气功高境界强调不动,气功初学者也同样要遵循不动。再从功法的共性上看也是如此。在所有的气功功法中,最普遍、最流行、最一致的基本功就是站桩。因而,有好多功法的名称就叫“桩”,如峨眉桩、太极桩、无极桩、混元桩、八字桩、梅花桩、鹤翔桩、剑指桩、形神桩、金塔桩、意拳站桩等等。桩就是木头桩子,此意象就是用来表示形体不动。而武术气功更是一律都把桩功作为最重要的基本功。由此可见,我的老师及其前辈强调“不动”完全不足为奇。可是,武术毕竟是要“大动”的,为什么却要突出一个“不动”呢?
这里的“大动”“小动”“不动”都指形体。“不动之动”就是指形体不动之后才有的那种气动。若是提倡形体活动,那就难免要干扰气动。功家所说“外动不扰于内”只是相对而言,只是特意提出来的这么个要求。实际上,外动即形体活动或多或少都会影响体内的气动。可见,气功提倡不动的原委只是为了有更好的气动。而气动,乃是形体动的源泉,而且是“生生不已”的源泉。由此便可知,气功提倡形体不动,完全不是扭悖人的动物天性,而是最有效地培植人的动物天性。培植的方法便是从“动”的相反之处——“不动”入手,并且,不断从“不动”入手,永远从“不动”入手。这就叫“反者道之动”,相反才相成。惟其如此,才会有“生生不已之动”。“大动”也正是从这里才不断地生出来。这就是武术气功同样要、乃至更要突出“不动”的道理。“不动”与“大动”是两极相对关系,既没有绝对的大动,也没有绝对的不动。此话的实际意思是说,一个人不可能总是大动,也不可能总是不动。因此,在这个两极关系里,气功并不偏激,也不执着。此话的实际意思是说,气功虽不提倡形体活动,也不禁止形体活动,你练功时完全可以动,不但可以小动,还可以大动。但是你应该知道,“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气功的真正入手处,仅仅在“不动”。
以上,就是气功不提倡形体活动,而是提倡形体不动的一些基本事实和简单道理。显而易见,以形体活动界定健身气功是不对的。不是一般的不对,而是北辙南辕,大方向错了。
出于纠正这一错误,假如说,以形体不动来解释气功对不对呢?也不对。不动只是气功的入手处,它还没入门。好比说,你千里迢迢来到气功这座瑰丽的殿堂,殿堂的大门紧锁着。你又寻寻觅觅找到钥匙,并亲手打开大门。这就叫入手处。但此时你的脚还没迈门槛呢。只是当你有了那种气动的时候,才算跨进了气功的门槛,步入了健身的坦途。
目前我们对健身气功的界定还有明显失误,这样就很难引导人们真正跨进气功的门槛。我想,这个错误的发生除了有其它原因之外,可能还有这么一个历史方面的原因。那就是,近30年来,总有一些人或著书或立说,或上电影或上电视,把气功划分为动功和静功两大类。其他好多好多人也都跟着这么说。我认为这种划分必要不大,弊病不小。越是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弊病越大。
为什么必要不大?正如刚才所说,气功的动与静(不动)只是相对而言,分不太清。正因为分不太清,动静两分法的提出者紧接着又加上一个动静相兼功,变成了三分法,这就等于否定了自己。实际上,对所有气功习练者说来,虽然都始于静、归于静、重于静,但在整个修炼过程中或多或少也都会有动,从这个意义上说,都是动静相兼。“动”的意思在口语中通常是用轻重语音的“动静”二字来表述,这恰好表明,动与静在语义上本来就是相兼的。老、庄、孔、孟和达摩,最后都修炼到气功的最高境界,最高境界的气功“致虚极,守静笃”,不但静到极点,还要尽可能持守这种状态,你想象不到在这种气功态中有任何动。但是,最高境界的气功绝非一日修成,圣贤和我们一样都是活人不是石头,他们在整个修炼过程中也一定会有动,有动也一定就是动静相兼。拿达摩来说,他在九年面壁过程中还编了一套“易筋经”来活动肢体,这还不是动静相兼?再拿打坐来说,无论是谁,用不了个把时辰,至少都得有个微调,比如,盘膝坐的要伸伸腿、垂腿坐的也要塌塌腰,然后再恢复到原来的姿势,这就有那么一点动。刚才还说到,气功不偏激、不执着,这也包括,它并不偏执于静。偏执于静是有害的。气功界早就提出,久站、久坐、久卧会伤骨、伤肉、伤气,这属于五劳七伤。“五劳七伤往后瞧”,往后一瞧脖子就有那么一点动,这都是动静相兼。反过来看,练所谓动功也不可能总动,到一定时候肯定得静下来。越是大动,持续的时间越短,越需要以静来调整和恢复。所谓“大动不止”,乃属气功出偏,偏离气功了。这也就是说,所有真气功,实际上都属动静相兼。在所有气功里,武术气功最主动,如前所述,同样是动静相兼。既然都属动静相兼,那也就没有必要人为地再把气功划分为动功和静功两大类。不仅没必要,严格说来也没理由、没根据。
这种划分的弊病就在于,它把“动功”与“静功”相提并论,悄悄地也就把“动功”理论化了,堂而皇之了,这样走下去势必会偏离气功的本质。如前所述,从古至今的中国气功,历来强调形体不动。因此,至少在古代并不见动功概念,直到上世纪50年代还未见流行。那时的刘贵珍只是创立了“内养功”和“强壮功”,强壮功也不是指肢体动,站桩重心低一点就属强壮功。可见,动功概念的历史并不长。只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成百成千的功法一一问世,研究气功的很想把它们分分类,便流行了这个概念。气功功法可以根据各自的文化渊源或功能功效来分类,不应只是很表面化地像武术分为南拳和北腿那样,根据肢体动作来分类。分出一个动功来似乎也无大碍,但它容易进一步导致以形体活动来界定气功这样的错误发生。刚才提到,这样的错误是北辙南辕。这就好比说,炎黄以来中国气功这驾马车都是从北向南驶来,到了21世纪,炎黄子孙却要赶着它从南向北走去。这肯定赶不动、走不通。你再有钱买马、有物饰车、有力驾驶也不行。
以上这番赘述在老百姓的生活中会表现得非常简单:“小区里健身器材多着呢,我们搞形体活动挺方便的!”无形之中,更多的群众就会长期游离于气功大门之外。
第二,关于呼吸吐纳。
呼吸和吐纳是一个意思,用其中一个词表达即可;一呼一吸又叫息,用这一个字表达也行。气功的确讲究息。古代对气功的称谓中,有好多就叫息,如听息、长息、纳息、龟息、胎息等。这多是医家功、道家功术语。佛家功的“六妙法门”专讲息:数息、随息、止息、观息、还息、静息。可见气功离不开息。尽管如此,也不能用“息”界定气功。因为,息不过就是一呼一吸,而气功之气远不等于呼吸之气,这一点现在大家都认同了。那么,用“调息”二字界定气功行不行呢?也不行。刘贵珍刚一推出气功概念时,就是把气功定义为“调整呼吸的功夫”。于是人们就都以为气功之气就是呼吸之气,还有人则以为练气功就是憋气。因此,国外一度有人把气功译作breathing exercise(呼吸操)。后来刘贵珍本人早已把这个定义改过来了。可是,以调息解释气功的观念、说法却未改,非但未改,还越发盛行。都是怎么调息呢?有的说口呼鼻吸;有的说鼻呼口吸;还有的说左鼻呼右鼻吸,或相反;等等。恐怕这都属做作,实不可取。因为,呼吸无非是吸纳氧气吐出废气,通畅卫生即可,无关其它。还有的竟然主张,一呼一停一吸,或两呼两停一吸,这真的就是憋气了,当然只能有害而无益。不过,绝大多数功法、著述对调息都还有比较正确的说明:缓慢、均匀、柔和、细长。怎么缓慢?人平常每分钟呼吸17次,练功时可达10次,龟息还可达4次,乃至更少。问题在于,这种缓慢是调出来的吗?不是,任何人也调不出来,是练气功练出来的。只要你练气功,自然而然就培养元气,降低消耗,随着练功时间的延长,呼吸节奏一点一点就缓慢下来,根本用不着人为去调。至于呼吸匀不匀、细不细,完全可以不去管它。因为,自有植物神经来调节。你主观意识去调节,往往是越俎代庖,会出偏差。为什么会出偏差?因为它违背了人本身的自然。而自然法则乃是气功的最高法则。因此,在气功状态下,顺随着自然呼吸的节奏最好,完全不必人为去调。佛家功所说的“随息”也正是如此。只是在紧张状态下,包括肢体紧张、心理紧张和神经紧张时,才需要有意识地去调节呼吸。所以说,以调息界定气功不对,不但又返回陈旧概念,还潜在着呼吸上的偏差。
第三,关于心理调节。
心理调节既是心理学用语,也日渐成为社会生活用语,人人会说也会做,尤其会给别人做。不过,练气功时的心理调节与此大不相同。气功的术语称之为“调心”、“调意”或“调神”。三者相比,我看用“调神”一词最好。因为,“神”与“气”关系最近,“调神”与“气功”关系最近。心、意、神三字虽同义,也有细微差别。比如,气功界以及中国老百姓都常说“精气神”而不说别的字眼。自古功家最为讲究“以神驭气”,也不说别的字眼。当然武术气功还讲究“以意领气”、“意到气到力到”,然而老子却说“心使气曰强”(勉强),庄子就更甚了,他是“心如死灰”。因此,道家修炼历来要求“心死神活”。这本身就表明心、神有别。“心死神活”的意思是说,气功所谓调心、调意或调神,就是让心死,从而才有神活,从而才能气满、气顺,从而才有气的功能,从而才谈的上气功。由此可见“调神”与气功关系之切近。它比前边说的“不动”要更切近,也更关键。这之中涉及好多具体问题,我们暂不讨论。
这里要指出的是,人的意识和心理最复杂,世界上再没有什么东西比这更复杂、更难以琢磨、难以研究的了。所谓“心理调节”也绝不会那么简单易解。以上即可见,它可以理解为气功用语,也可以理解为日常生活用语,还可以理解为心理学用语。作为气功用语,如果它不对究竟怎么调作出起码的规定,而只是笼统地这么一提,那也没什么实际意义。至于它被理解为日常生活用语,对气功来说倒也无关紧要。而且,一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心态与练气功时的心态也正是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严重的问题在于,当它被列入心理学范畴时,我发现,在20世纪末期,中国这块土上突然钻出来一条地头蛇,非常急切地要以西方心理学为武器,把东方气功这头大象一口吞掉。我是说,有人要把气功完全消融于心理学名下。这种人曾明确宣称:气功之气根本不存在,因而气功概念压根儿就莫须有,所谓“气功”,其本来面目是自我心理暗示,本质上就是西方心理学,只不过是打上了中国文化烙印的西方心理学而已。这种观点无异于要完全取消中国气功,当然这根本办不到。
在我看来,笼统宽泛地提及心理调节,同样也并未进入气功之门,也是在气功门外徘徊,打外围战。以此来界定健身气功,不但没有说明气功究竟是什么,反而容易和以心理学取代气功的观点趋同。
第四,健身气功不属于体育项目。
首先,气功不属于体育。因为二者有质的不同:1,气功主静,体育主动;2,气功练的是气,体育育的是体;3,练气功耗氧最少,搞体育耗氧最多。从当代中国气功发展历史来看,上世纪50年代国家卫生部管过气功,但也未将其列入卫生行业;后来,武术部门管理气功,同理,它也不属于武术;教育领域吸纳过气功,它也不属于教育;国务院还曾专门下设以气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体科学领导小组,气功也并未因此就属于科学;现在气功归体育部门管理,也不能就认为气功属于体育。它究竟属于哪个系列须另作研究。
其次,健身不等于体育。体育固然是健身的有效途径和必要条件,但谁都知道搞体育的未必都能健身。因为,健身的必要条件还有好多,如健康的心态、合理的劳作、科学的饮食、良好的卫生习惯等等。健身是综合指标,不能与体育画等号。
因此,健身气功不属于体育项目。只有体育气功(如穆成宽父子应用的气功、夏双全教授研究的气功)才在属于气功的同时也属于体育项目。如果我们把健身气功当做体育项目对待,那就容易把它简单化、平庸化、表面化。甚至会越走越偏离气功。它越被当做体育项目搞得热热闹闹、规规矩矩,它越不是气功。
健身气功的实际归属还是比较清楚的。它属于气功。尽管这里边健身是目的,放在头里,气功是手段,放在后边,但这一矛盾双方的主要方面仍是作为手段的气功。从实际生活看,健身的目的性人人具有,健身的实现者却百里挑一。这表明,目的须靠手段作保证,否则只停留于空谈。手段、工具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所以,健身气功重在后两字,其上属概念是气功。“健身气功”这个偏正结构的词,也正是重在后两字。从气功这一方面说,它的主旨也正在于健身。中国气功从远古绵延到今天,虽然它开发出来的人的功能(包括古代道家的、佛家的、民间的、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后出现的各种功能)十分广泛、种类繁多,但它的起步点、中心点和落脚点都在于健身。身不健则各种功能都不存。所以,现在一般人们提到气功概念时,主要的和基本的意义就是指健身气功而言的。这就是说,健身气功这四个字,本来是一个真实合理的组合,是一个绝好的概念,只是目前我们给它下的定义错了。
综合以上四点叙述,总的来看,此定义是依照近些年气功界广为流传的所谓“三调”说法,从而把健身气功浅显化了。这应当就是这个错误的直接原因以及基本性质。
已如上述,“三调”即调形、调息、调心,都没有触及到气功的本质,把它们加在一起当然还是这样。也就是说,这个定义没有把气功究竟是什么东西准确概括出来。不但如此,它也并没有把达到健身目的所需要的“调”大致说全。至少,老百姓眼中最需要的是调饮食,而事实上最需要的是调空气,它比饮食更重要。其它如调睡眠、调衣着、调起居、调环境,加一起这就九调了,也没说全,还要调自身的生活习惯、调外部的人际关系等等。而对于气功来说,即使九调都做得好上加好,也等于零。因为,十窍通了九窍,等于一窍不通。问题不在于怎么说全,而在于怎么说准。说准就是指明这唯一的窍。这唯一的窍就是气。也就是说,气功的奥妙全在气,不在任何别的地方。反过来说,一旦抹掉了气,也便不会有“气”功概念及其所涵盖的历史上的气功现象和现实中的气功活动了,统统这些压根儿就莫须有,一股脑儿都要抛掉。总而言之,你得围着气做文章,不能绕开,不能跑题儿。跑题儿的文章不及格、不算数。人家问你什么叫春节,你把夏长秋收冬藏说得天花乱坠也没用;人家问你什么叫气功,你把九调说得头头是道也没用。
说气功、道气功,为什么人们对气有的听而不闻,有的不屑一顾,有的心烦意乱,还有的嗤之以鼻,老是都躲着气、避开气、绕过气、不说气呢?我想,最主要的,并不是因为人们都谈气色变没勇气,或者,人们的出气孔被封住了心里都堵着气,也不是因为人们都文气不足没志气,也不是因为人们都暮气沉沉没生气,或者,人们都气急败坏生了气,更不是因为,人们都奴气十足没骨气,都数典忘祖丢了民族之气,而是因为——人们没底气——根本就说不清什么是气,从古至今都说不清。这恐怕是最深层原因,健身气功定义失误的最深层原因。
天和气紧相连,人们最爱说它,可偏偏就这两个字最说不清。天这个概念古今中外谁也没说清。屈原之前没人能问,屈原问后没人能答,答了也没说得清楚。到了高科技的今天也基本如此。但这丝毫不妨碍人们天天聊天。气的情形也如此,尽管气和气功只在中国说,外国只能将其音译过去。大概皆因气功的中国元素太突出、中国色彩太浓郁,已故中医泰斗吕炳奎先生说过这么句话:“气功是中国文化的根基。”那么,接下来我要说,气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唯一的核心。实际上,凡核心都唯一,多核心则无核心。唯一的核心意思就是,无论什么都饶着它转,你怎么绕过去,还得怎么绕回来。气这个核心在中国这块土从口头到书面说了五千多年了,上始天、下至地、中到人,自然的万物、社会的万事,一切的一切都得围着它说。但是,自古以来的中国人,从老、庄、孔、孟、屈原,以及管子、荀子、鬼谷子,到董仲舒、王充、王符,再到柳宗元、张载、朱熹、王廷相、方以智,后经刘贵珍到今天,那么多大思想家说了那么多年,也没人说清气究竟是什么东西。著作汗牛充栋,在“经”典里面,除了《易经》、《道德经》、《山海经》、《阴符经》、《太平经》,数《黄帝内经》说的最多,说了1907次,也都没说清气究竟是什么东西。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谈论气和气功,也不妨碍我们给健身气功下定义。
在我看来,所谓健身气功,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就是健身的气功,或者说,用来健身的气功,再或者说,把气功拿来健身用。读者难免要喷饭:废话!这等于什么都没说!我以为这是大实话。大实话讨人嫌,不中听,“信言不美”,却是真话。真话未必有理。假话呢,未必无理。假话往往都有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可到头来,人们信不准究竟哪有理,“美言不信”。大实话有一个优点:没有主观随意性。只要没有主观随意性就有客观现实性。只要沿着客观现实性之路走下去,就一定会找寻到隐藏在复杂现象背后的本质,就一定会概括出贯穿于纷纭事实之中的道理。对健身气功的认识正是如此。所谓三调,或者九调、十一调等等这些说辞,依我看都是对健身气功理解中的主观随意性,只有把它去掉,客观现实性才露头。客观现实性在哪里?集中到一点,就在气这里。气这一窍通,便会十窍通、百窍通、窍窍通,什么都融会贯通。因为,气这个核心四通八达哪儿都通。气的奥妙一旦破解,蒙在健身气功身上的层层面纱也就终将要揭去。这时你会发现,它不但真实、合理,还很美。
健身气功,在我心目中,是理性世界最美、最富生命力、最有价值的概念。它好像是一簇大海龟,从中国文化的深海一路游来,谁也不知道它游了多少年。在西洋纪年的千年之交这个时刻,它被突然掀起的一股巨浪搁浅了,涌在沙滩上。然后,它下了好多蛋。最先破壳而出的是四只小海龟,名叫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然后,这四只小海龟爬了起来,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从沙滩爬向大海。然后,它们簇拥着消失在海面下,向广阔的地平线游去。它们要游遍全球。是它们自己要游的,没有什么能强迫它们。更没有什么能阻挡它们,无论地震、海啸,还是暗网、明礁。
(写于2010年春节。)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