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医学》中医科普传播60年
媒体:原创 作者:张天戈
专业号:张天戈
2012/10/27 11:51:53
《大众医学》中医科普传播60年
许蕾
(写于2008年《大众医学》60周年刊庆,有删节)
6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这60年,中医科普的传播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热,从热到冷,又从冷到热的的转变,中医又一次经历了存废论的考验。
创刊于1948年的《大众医学》是中国第一本医学科普期刊,创始人是中国外科学泰斗裘法祖等一批留学归国人员。他们的学术背景决定了其所创办的杂志是一本西医学普及读物。然而从《大众医学》后来发生的变化,却可管窥中医学在中国的变迁。
自1929年,南京政府卫生部发布“废止中医案”(后被国民代表大会撤销)后,中医始终处于危机状态。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虽然提出了“团结中西医”的原则,但实际上并未很好贯彻,一系列的行政措施甚至被后人认为旨在“消灭中医”,医务界歧视中医的现象非常严重。在这一时期,作为当时唯一的医学普及刊物,《大众医学》上中医知识的刊出率为零。
50年代,从轻视到重视
1953年,毛主席召开了政治局会议,撤销了原有的不利于中医发展的措施,号召全党抓中医。到1958年前后,中医高等教育在全国全面建立发展。这是中医发展由衰转盛的好时光。1954年1月《大众医学》刊出了第一篇中医科普文章——《谈谈针灸》。以普及现代医学为己任的《大众医学》刊出中医文章,昭示着中医的复兴为世人所瞩目。
1954年3月《大众医学》刊出中华医学会总会副理事长方石珊的《团结中西医》一文。方石珊从一个留学归国人员的角度,讲了45年前他和同行们创办《医学学报》,如何以骂中医为荣,以批中医来显示自己的才干;然后谈到半个世纪后自己如何体会了到中医的可贵经验是不可蔑视的,认识到新中国团结中西医的方针是正确的。这篇文章以通俗的语言向群众宣传了党的中医政策,为中医知识的普及亮出了通行证。
此后,《大众医学》有不少中医科普文章亮相。1955年,习惯以临床分科编排总目录的《大众医学》,首次在年度总目录里出现“祖国医学”的分类,且列首位。1956年3月,《大众医学祖国医学专号》问世。
50年代《大众医学》对中医的宣传,完成了从无到有,从轻视到重视的转变。
60年代 从城乡到农村
1960年,全国的新闻出版业陷入混乱状态,《大众医学》停刊。1965~1966年,《大众医学》出版了一批《大众医学》丛刊。这批丛刊和原来的期刊比,读者对象有了很大不同。期刊是城乡兼顾,丛刊是面向农村。
当时,中国农村有5亿多人口,医学卫生工作的普及不面向农村,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大众医学》丛刊是以贫下中农的需要和理解水平来做文章的,有广泛农村基础的中医药知识必然大量增加。
和50年代相比,这一时期的中医科普文章从重理论变成了重实践,介绍中医原理学说、历史流派的大部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贴近农民生活的短小的经验操作。
总结这一时期中医科普文章的特点,无疑是:一、针对农村常见病;二、浅显实用的经验方法占很大比重。
70年代 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期刊业恢复生机,《大众医学》复刊。当时,《大众医学》仍是全国唯一的医学科普期刊。在复刊词里,“中医中药”“针灸推拿”“中西医结合成果”被明确列为征稿范围。读者对象定义为“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工农兵群众和干部”。这一读者定位显然与60年代不同,而“具有初中文化水平”在当时已经可算知识分子。
在1978年1月的卷首语,是当时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主任委员、我国心胸外科奠基人之一黄家驷执笔的《让医学科学知识普及全民族》一文。文中,黄家驷特别强调:“中医和西医两者各有其优点和特点,又各有其不足之处”应响应毛主席和华主席的号召“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从此,中西医结合成为我国中医从业人员的主流发展方向,也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中医科普传播的导向。
70年代的中医科普涉及的领域,和60年代一样,主要是两大块。一是“针灸推拿”;二是“中药”。与60年代不同的是,由于读者对象从贫下中农转为了知识分子,所以作者层次和文章深度不可同日而语。这一时期刊登的作品,既有对传统中医思想的探讨,也充分展示了
中西医结合的成果。
总地来说,70年代的中医科普文章在量上略有减少,在质上有所提高。作者从基层医生转变为韩济生、姜春华、石幼山、秦万章、沈自尹等一批中医和中西医结合领域的代表人物。这些作者后来都成为了中国中医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的作品引领了一个时代的前进方向。
80年代 鼎盛需求和青黄不接
80年代,特别70年代末及80年代前半叶,是中国期刊发展最迅猛的时期。尽管医学普及出版的形势一片大好,80年代中期,党中央、国务院又再次发出了高度重视中医工作、振兴中医事业的号召,但中医学普及却并没有出现乐观局面。从全国看,新生的近10种知名医学科普报刊中,只出现了一家中医科普报纸。从《大众医学》本身来看,80年代尽管扩版,中医类文章数量却并未增加。
究其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80年代百废俱兴,群众迫切地需要了解现代科学知识,编辑们将更多的版面贡献给了发展迅猛的现代医学技术。二是中医作者人才的青黄不接。尽管1958年,全国各省中医院校已相继成立,但经历了文革的停顿后,到80年代中后期,中医高等教育才大步走入正轨,发展迅速。因此,在最需要的知识普及的时代,现代化的中医人才还未成长起来。
80年代,不能不提的是气功热的兴起。尽管文革前,在国家中医政策的扶持下,医疗气功已有过一个高潮,但真正的恢复发展期出现在1979年以后。从事气功科学研究的单位越来越多,特别是中国科学院的一些科研工作者也加入了气功科研队伍,科研成果和发表科研论文也越来越多,渴望了解气功、练习气功的群众也越来越多。《大众医学》早在1979年就刊出了气功保健文章。80年代以后,气功始终是《大众医学》的重要选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药膳类科普。1986年,《大众医学》刊出《家常药膳——健脾益气药膳》一文,此文看似很不起眼,但它却是首次以独立整版篇幅出现的药膳类文章。以往,药膳小知识仅以“豆腐干”的形式做为版面补白出现。药膳类文章是期刊顺应市场竞争,为吸引读者、贴近读者所做出的创新,后来成为一种重要的中药知识普及形式。放眼如今药膳类占绝对优势的中医科普读物,不能不钦佩《大众医学》前辈的前瞻性目光。
90年代 发展缓慢之下的无奈让位
90年代,中国经济进入了大发展时期。期刊业在经过了改革开放初期思想解放而带来的鼎盛期后,也进入了调整期。很多期刊因为不能转变经营模式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而风光不再,甚至退出历史舞台。而能够生存下来的期刊,多有稳定的经济后盾,比如广告收入。越来越多的广告画面、文字开始渗入到出版领域,
90年代以前,《大众医学》的广告基本上是中国中药、国产西药、合资西药、国产仪器大家平分秋色。90年代以后,随着外资大举挺进中国医药市场,民族医药产业受到严重冲击。同期,《大众医学》的广告版位迅速被外资、合资医药企业占领。尽管刊物一直力图保护民族产业,但整个90年代,唯一能在《大众医学》上与财大气粗的国外同行抗衡的,只有上海市药材有限公司一家。我们为她旗下的参茸产品策划的全国性征文活动,获得了读者的热烈响应。
大开国门后的中国西医学领域,其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也是发展迅猛。因现代医学技术和期刊自身发展的势头强劲,90年代,《大众医学》两次扩版,中医类文章却比重下降。由此,我们可以从广告、文字两方面,图文并茂地看见西医的的不断扩张,中医的无奈让位。
21世纪 创痛中的中医热
中国大地持续了十多年的气功热,在90年代后期出现了不和谐音。《大众医学》刊出了《走火入魔以后》《如何防止气功偏差》《气功纠偏门诊》等文章。1999年10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发文打击以气功名义惑众的邪教组织。从2000年开始,全国掀起了反邪教、反伪气功、反伪科学的运动,医疗气功无辜受株连,遭到重创。“气功”这一重要的科普话题,在《大众医学》上逐渐消失,直到最近才开始恢复生机。
与此同时,药膳类科普继续走红,验方类科普异军突起。90年代后期,《大众医学》即设有固定的药膳栏目。2003年,《大众医学》开设《不妨一试》专栏;2004年,开出《验方集锦》栏目;2008年,推出《我说验方》栏目。这些栏目都是介绍食疗方、经验方的,多年来深受读者欢迎,并应读者要求集结出版了小册子。
60年代,《大众医学》面向贫下中农时,简、便、验、廉的中医经验方曾是科普传播的主要形式。但此后的近半个世纪里,这类作品一直不登大雅之堂。21世纪后,它们为什么又会红起来呢?这跟现代人自我保健意识的觉醒、信息接收和传递方式的改变都有关系,传播快、起点低的经验方满足了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可以说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然而,中医在快速传播的过程中,衍生出了不该有的副产品,那就是假医假药信息。应该说,假医假药不仅仅存在于中医药市场,但是借助网络、非法出版物和违法广告进行虚假信息传播的范围之广、影响之大,中医中药甚于西医。2004年,《大众医学》开辟《广告透视》栏目,开始旗帜鲜明地与伪科学作斗争。这个栏目开办之初是不定期栏目,两年以后变成固定栏目,打击对象中,伪中医中药和假西医技术各占一半。这跟中医在整本杂志中的比重是不成比例的。2008年,我们曾推出的一个专辑,提醒读者如何防范假医假药。编辑完成后,我们才发专辑中归纳的15种常见的假医假药现象,12种涉及中医中药。2005年开始的取缔中医风波,尽管因政府和群众的力挺而逐渐平息,但如果中医难以维护自身的形象,将来还能应对另一次挑战吗?
结语
回顾60多年来的历程,可见中医的科普传播与国家的命运环环相扣,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2006年,时任卫生部部长高强在讲话中指示今后的卫生工作要“关口前移、重心下沉”,要改变过去“重医轻防”“重大轻小”“重城轻乡”的做法。很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出三批132项中医临床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组织承担“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医治未病及亚健康干预”项目。2007年后,中医治未病工作在全国全面开展。在报道这些举措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国家推行中医的决心,看到了中医未来的发展前景,相应地,也看到了中医科普工作将大有作为。《大众医学》将秉承60多年来的优良传统,把握好传播的方向和力度,积极推广真正能为民造福的中医药文化。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