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丹术与《黄帝内经》
媒体:原创 作者:张天戈
专业号:张天戈
2011/7/3 11:59:15
内丹术与《黄帝内经》
李小青 上海市气功研究所 (上海 200030)
摘要:内丹术是道家核心修炼方式。内丹术正式形成并被命名是在晋唐时期。但内丹术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其核心的观念和技法,在晋唐以前已经产生传播。这个“内丹术的初传”时期在内丹术的发展脉络中是十分重要的,它为内丹术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追溯内丹术的发展脉络,可知受道家哲理及养生观念影响颇深的《黄帝内经》,是包含有初传时期内丹术的要素的。
关键词:内丹术 ;发展脉络;《黄帝内经》
中图分类号:R2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6281(2011)02—0033--03
内丹术是道家核心修炼方式。内丹术正式形成并被命名是在晋唐时期。但内丹术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其核心的观念和技法,在晋唐以前已经产生传播,甚至可上溯至远古的伏羲时代。道学专家胡孚琛称这段漫长的时期为“内丹术的初传”〔1〕。内丹术的初传时期在内丹术的发展脉络中是十分重要的,它为内丹术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受道家哲理及养生观念影响颇深的《黄帝内经》,包含有初传时期内丹术的要素,因而在内丹术的发展脉络中是占有一定地位的。本文就想就此进行一些论述。
一、内丹术的发展脉络
道家修炼的目的是与道合真,羽化而登仙,对身体的珍视无以复加,因此极为重视养生,把养生和修道、得道视为一体,如道家经典《老君妙真经》写道:“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身。”道家为得道成仙而采取的主要途径或学问方法即内丹术。因此内丹术曾被称为仙学(近代道家学者陈撄宁的观点)。人是否能成仙,是个虚无缥缈的问题,姑且不论;但为成仙而重视养生并富含养生内容的内丹术能使人获得健康长寿,却是不争的事实。
1.初传时期
内丹术发展的过程十分漫长。内丹术初传时期的方法,是十分简易而古朴的。实际上主要就是导引、放松、入静、意守、内视。老子《道德经》对此多有论述:“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抱一”“啬精”“长生久视”等。《庄子》也不乏此方面的内容:“守一”“心斋”“坐忘”“撄宁”等。《庄子·养生主》有“缘督以为经”,其中已含有后世内丹小周天功法的要领。初传时期的内丹术并没有冠以内丹术之名,但已具备了内丹术核心的修炼方法,这就是:修炼精神意识使之处于虚静状态。
内丹术认为“人体内有大药”,这个“大药”能有效防病治病。但这个“大药”并不是指产生于人体内类似于有效药物的东西,而是指人体在通过“内修”达到高度入静之后进入的一种身心极其平衡和谐的状态,在此状态下,体内的正气会自然涌现,循经而行,机体的功能会得到改善和增强,疾病会不治而愈,体魄更为强健。这个内丹术的核心观念和技法在内丹术的初传时期已经形成,并由此后成熟时期的内丹术所传承。
2.成熟时期
从秦汉到前唐,道家比较推崇外丹黄白术,即主张把自然界的某些物质如黄金、水银等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加以炼制,制成丹药服用以达不老长生。可事与愿违,人们服用后,往往中毒身亡,特别是隋唐几位笃信此术的君主如唐太宗等因服丹而相继驾薨后,引起社会恐慌,外丹黄白术迅速衰亡。这就迫使道士借外丹之名而论内丹,以维护丹道之声誉。于是,以此为契机,已悄然在社会上传播数百上千年的“初传时期”的内丹术浮出水面,被正式命名为内丹术。古老的丹道在此时实现了一次华丽的转身,由“外”转向“内”,内丹术成为丹道的主角,并逐步发展到鼎盛。
内丹术成熟的标志是被称为“万古丹经王”的魏伯阳所著《周易参同契》的问世。《参同契》虽然成书于汉代,但它被高道们阐发、弘扬,其秘诀公诸于世,是从唐中期开始的。《参同契》一书借用炼外丹的术语,来阐释内丹修炼的过程,佶屈聱牙,晦涩难懂。《参同契·三相类》篇中说:“大易性情,各如其度;黄老用究,较为可御;炉火之事,真有所据;三道由一,俱出径路。”这样以易理论玄理,以黄老思想讲性功,以炉火药物名称代命功,开创了以丹鼎派炉火名词隐喻丹法的先例。后世内丹功法的名词用语,多是由《参同契》中沿袭而来〔2〕。内丹术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尽管如此,此时的内丹术变得系统成熟了。
成熟阶段的内丹术的要领,简而言之就是:内丹的修炼物为精、气、神,修炼时要设鼎炉(意守的位置),要讲究火候(意念和呼吸的控制),修炼过程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强调气的周天运行。且要求汲取房中术的技法,把以化解性能量来强化“神”的功能(取坎填离即还精补脑)作为内丹修炼的重要环节〔3〕,其中程序严格,炼法极为复杂。内丹术在宋代又分为南派的清修法和北派的男女双修法。
成熟阶段的内丹术大力提倡性命双修,即必须兼顾精神和身体的修炼。此时的内丹术强调修命(身),如高道吕纯阳所言:“单修性兮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但这只是为与佛家等其他单纯主张修性的修炼法相区别,修性(心)仍然是内丹术最为重视的内容,是第一位的。
3.初始阶段与成熟阶段的比照
如上所述,成熟时期的内丹术尽管其本质或核心与初传时期的内丹术没有什么不同,但修炼过程过于复杂琐细,难以掌握,且特别强调性能量的转化(还精补脑),显得神秘,因此成为一种小众的修炼方法,只是在道观和一些士大夫、文人的府邸中流传,一般的民众很少问津。比照起来,唐以前那种简易古朴的内丹术更容易为人们理解和接受。
初传时期即古朴的内丹术,同样实行身心兼修即“性命双修”(尽管当时尚未有“性命双修”这样明确的表述),以修心为主,具体法门为“心息相依”。修身,就是锻炼筋骨皮,打通经脉;修心,就是放松入静,排除杂念,使心如止水;心息相依就是在意识的引导下进行呼吸活动以诱发内气。
内丹术原本并不是很复杂的。道家经典《唱道真言》云:“炼丹,非有事事也。无所事事,方谓之炼丹。人能无所事事,以至于心斋、坐忘,丹亦何必炼?丹至于不必炼,乃善于炼丹者也。”又说:“夫无上之道,原无可道,无上之丹,原无所为丹,欲执象而求之,背道远矣。”可知,丹道原本并无复杂的程序,也没要求“还精补脑”,其实施就是如此简单:不执著、无所求,保持心境的淡泊虚静而已。历史上的一些高道也意识到这一点,因此,他们把凡属內练静修的方法,都视为与内丹术同类。唐代司马承祯即认为佛家的禅宗止观、禅定是与内丹术相通之法,并将其融入内丹学。金代道家全真教教主王重阳所创的内丹术是禅道结合的清修法,他认为,禅宗、密宗、瑜伽的修炼法与内丹术基本类似,因此可纳入内丹术。
当然,真正能做到放松入静,无欲无求,并取得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效果,也是需要花上一番功夫的。
笔者在此无意贬低成熟时期的内丹术。成熟时期的内丹术有着深刻的内涵,包孕有人体生命的奥秘,它应当是人体科学研究的对象,也可以是少数有能力的实践者所修炼的技术;但作为适合一般民众的修炼方法,初传时期的内丹术似更能发挥养生保健的作用。胡孚琛先生的一段话,值得我们思考:“唐以前丹法虽较古朴,但易修炼,无太多秘诀,故成道者亦多,这是不容忽视的。孙思邈没有丹经传世,但依古法修炼得道,寿过百龄,亦非后世一般丹家可比。”[4] 总之,初传时期即古朴的内丹术比起成熟时期的内丹术似更便于操作、普及,易于见效。
二、《黄帝内经》中包含有初传时期内丹术的要素
受道家哲理和养生观念颇深的《黄帝内经》是包含有初传时期内丹术的要素的。胡孚琛先生就直言道:“著名的《黄帝内经》和《黄帝阴符经》,其中也隐含有内丹法诀。”〔5〕以下就阐述一下《内经》中的这方面内容。
《黄帝内经》中曾多次提到“真人”,这个所谓的“真人”道德水准极高,身体极其健康,寿比天地。而“真人”之所以能达到这种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进行后世内丹术所谓的“性命双修”的修行。《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一段话:“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在这段话中,“守神”就是精神的修炼即“修性”,“独立”、“肌肉若一”就是身体的修炼即“修命”。“呼吸精气”则道出了内丹术重视呼吸、强调“心息相依”的特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了圣人治身的原则:“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事,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圣人因为进行了内丹术的修炼(即做到心志恬淡无为),所以可以做到健康长寿。《内经》中屡屡提到“真人”,除上面那段《素问·上古天真论》外,还有如《素问·六微旨大论》“与道合同,唯真人也。”一句。只有真人才能得道。为了得道,必须像真人那样,坚持进行內练内修。《内经》中所说的真人或圣人似乎带有后世内丹学所推崇的仙人的影子。《内经》中还有一以“性命双修”治疗疾病的例子,在《素问·刺法论》中:“肾有之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其中,“净神不乱思”就是修心,“引颈咽气”等则是修身。
因为内丹术的“性命双修”的要点在于修性(心),所以《黄帝内经》对于修心的论述较多。如首篇《素问·上古天真论》的一段论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我们可以把这四句话视为一个内丹法诀,其所指就是内丹术最为强调的修心。修心的要旨是使原本纷乱的思绪摆脱世俗的名、财、色的影响,安定下来,内敛内守,进入高度入静的状态。“恬淡虚无”和“精神内守”这八个字正是对这一要旨的集中概括。后世内丹术有所谓“玄关一窍”一说,是指在高度入静的状态下,人体内会突然产生松快通透,穴位打开,经络通畅,体内正气循环不止的现象。“真气从之”应该就是“玄关一窍”所表现的效应之一。而“病安从来”这一设问句,把内丹术能有效地防御疾病发生这一效用言简意赅地表达出来了。《内经》在首篇便开宗明义地把这四句话揭示出来,表明《内经》对道家以“修心” 、“清净无为”为要的内丹养生法确实是十分重视的。这一点在《内经》的不少篇章之中都有反映。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有这样一段话:“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净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夫阴阳之气,清净则生化始,动则苛疾起。”这两段话都说明,意识的清静无为对于防御外邪的入侵以及阴阳的调和是极其关键的因素。
《内经》不仅在养生防病方面引入了内丹术,还主张在治病过程中也要应用内丹术的主要理念。《素问·汤液醪醴论》写道:“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指出,要进行针灸和砭石的治疗,患者必须去除“奢欲”,使精神意志保持淡泊平和,这样才能取得疗效。《素问·宝命全形论》有类似的记载:“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所谓治神,就是精神的修炼,就是把精神调治到一种放松入静、无欲无求的状态。这是针刺治疗的前提。
以上是《内经》有关“性命双修”中修性(精神修炼)的一些内容。作为必须与修性并行不悖的修命(身体修炼)的内容,《内经》中也是时有提及的,具体来说,就是导引等形体的锻炼。
导引历来被丹道学视为命功,最为有名的当属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导引图”。《内经》的《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提到,对于因“地平以湿”而罹患的“韋厥寒热”症,“其治宜导引按跷”。在《素问·奇病论》中有这样的记载:“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意思为,息积(积食)这种病,不可用针刺疗法,只能用导引配以药物慢慢地加以调治。《灵枢·官能篇》主张以导引法治疗“上气不足”之病症:“上气不足,推而扬之。”《灵枢·病传篇》记载,黄帝自述自己除了从岐伯学得了九针的知识外,还通过阅读掌握了导引行气等治病方法。
以上介绍了《内经》中所包含的初传时期内丹术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后世成熟时期内丹术的形成,起到了助推作用。说明《内经》在内丹术的发展脉络中是占有一定地位的。如前所述,初传时期的内丹术,比起成熟时期的内丹术,在养生保健方面,易掌握,见效快。在当前,我们应当重视这样的内丹术,从《黄帝内经》及其他古籍中发掘出这种初传时期的内丹术的观念和技法,让我们的先祖创造的养生瑰宝,惠及当代的广大民众。
参考文献:
〔1〕胡孚琛.道学通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68.
〔2〕王沐.内丹养生功法指要〔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108
〔3〕李小青,朱慧勤,赵晓霆.试探内丹术与房中术的关系[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4):6-8.
〔4胡孚琛.道学通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75.
〔5〕胡孚琛.道学通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71.
原载《中医药文化》 2011年第二期 第六卷 总第33期 33—35页
我也说两句 |
游客于2016/11/26 13:33:57写道: 已阅谢谢!!!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