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疗法与气功疗法
媒体:原创 作者:张天戈
专业号:张天戈
2010/1/6 19:30:36
针灸疗法与气功疗法
张天戈
针灸与气功有什么关系?目前已经为人们所重视。从历史看,有许多传统针法就是气功与针刺相结合的,如“无极针法”、 “意气行针法”、“意气合一针法”等,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已濒于失传。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可以见到气功与经络形成有着密切关联,由此也可以看出气功与针灸的关系。
在临床上,针灸用于临床有两种情况:一是以针刺手法通过刺激穴位而引导或激发患者的“气”,这是运动患者本身的气,气至者而有效,气不至者效差或无效;二是通过气功修炼后,术者把内气通过医师的手和针体传到患者经穴中,以激发、提高、调整患者的经气,从而提高疗效。第一种方法在针灸中普遍使用;第二种方法称之为“意气行针法”,但已很少有人使用。
意气针法基本功锻炼方法
一、闭目瞑心坐:
盘坐、平坐均可,双目轻闭,舌抵上颚,牙齿轻叩,口唇微开一缝。肩背放松气沉丹田(气海穴),心不乱想,意守丹田,自然呼吸,吸气小腹隆起,呼气小腹凹陷,呼吸要求匀、细、缓、静、无声。
每日坐2~4次,每次30~60分钟,本功法可练30天左右。
二、太极站桩:
站立地面,双足分开(一只横足宽),头正直,双目闭合,舌抵上颚,全身放松。呼吸与意守同静坐法,双手微抬起,虎口相对,置于小腹(丹田)前,似抱一太极球状。
每日2次,每次20~30分钟。练习1~3个月。本功站到一定时间后,由于意气的修炼,可产生内气(也称真气或元气)激动,出现肢体微动,双手上下抖动,这种抖动似有意又似无意。似有意指的是手甩动时练功者自己知道,似无意指的是动的频率、强度、次数、时间又不是练功者规定,一般几分钟后即可自行停止。手抖动或甩动后有热涨感觉,这是内气向外发放的一种初级形式。
三、合掌领气法:
站立姿势同太极站桩法。双手于胸前合掌,丹田呼吸,意守双掌。双手合掌时可稍用意和用力,这样可引气到手,而使手开始抖动,这种抖动比太极站桩的剧烈,容易产生疲劳。一般只动三分钟左右(有的体质差,只能动几十秒钟),很少有超过5分钟的。
四、发气法:
也称指板发气法。制作50~100块与本人手掌大小的木板(一般宽15公分,长20公分,厚1~1,5公分)。练功时,手置于木板上,手指及掌心紧贴于木板,然后以意领气到手,令手发出微微颤动,木板也随之颤动。发气力大时,木板颤动幅度大并有咯咯响声,当气力发放完后,手的颤动会自行停止不动。开始先从一块木板练习,手有力后再添加木板,最多的可添加到几十块,过去能练到100块,但很少有人达到这种功夫。左右手交替练习。
五、太极拳法和沙袋法:(从略)
意气针法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般在炼一百天以后,大多数可以运气行针。常用的有无极针法,意气行针法和意气点穴法。
一、无极行针法:
操作时和传统针法一样,只是无极针要求:“手不离针,针不离手,以气运针,手到病除”。进针时手握住针柄,直刺入穴位后不捻转,留针时手不离针柄,一般留针由几十秒到3~5分钟,起针后再针第二个穴位。在行针时,要求医师精神集中,“手如握虎”,以术者之气通过针体传到患者穴位内。以术者之气来调动病患者之经气,而不是靠补泻的手法来激发病人的经气。这种针法,得气也起针,不得气不施手法也起针。取穴多选用背部的夹脊穴和俞穴,也可用于耳穴。
二、意气行针法:
施术手法和无极针法相似,所不同的是在进针后施用补泻手法,意气与手法相结合,以激发病人的经气;同时也告知病人配合,调动病人的意气与医师的意气相结合。这样针刺入穴位后,气至迅速,疗效高。病人的意气至为重要,是提高疗效关键之一,不可忽视。
意气行针法的手法除直刺外,捻转、提插,以及呼吸、迎随补泻手法均可应用。但极须注意,手不离针柄,气至后手仍握住针柄30秒~3分钟左右,在留针10分钟或立即起针。但术者有某些原因,如患病、疲劳等,不宜使用意气针法时,不要勉强应用意气针法,可改用普通针法。
三、意气点穴法:
用于惧怕针刺者或临时急救之用。运用时,和意气针的领气一样,只是不用针,而用手指代针进行点、按、揉,以达到治病目的,多用右手食指或中指,操作时要轻点穴位,不可粗暴过力,以免损伤软组织。这种点穴法要用的是“气”,而非靠“力”,其他同上。
运气施针法是运用术者本身之内气,补益、调整患者之经气,多为补养调理作用。故治疗需用泻法时,一般不用本法。
兹举数例说明:
1.褚××,男,40岁,1971年起,因生气致左半身不适,有气走串感,时有胀疼,脉弦滑,苔薄白,证属肝气郁结。
治则:疏肝解郁理气。取穴:合谷、太冲(双)、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均左侧)。太冲用泻法,不用意气行针,针刺入穴位后留针不动,足三里、合谷、三阴交、可用补法,针刺入穴位后,手不离针柄进行意气针法。
反映:针刺入足三里意气行针后,即有一股热流(病人自述)从足三里处通到膝关节部位,由膝部又返回到腹股沟(髀关穴处),继续行意气针手法,可使热流上行到左腹(天枢穴处),最后热流终止于左胸部(期门附近)。热流缓慢地上下流动,这个流动的线路恰恰是针刺前感到不舒服的部位。此例在出现针感后即打嗝、放屁,半身不适感消失,每次行针10分钟,3次治愈。
2.潘××,女,36岁。突然头晕一日,天旋地转,不能睁眼,伴轻度耳鸣,恶心呕吐,咽干,脉弦细,舌质红。证属肝阳上亢。
治则:平肝潜阳。取穴:太冲、风池、肝俞、太溪、通天。太冲、风池、肝俞用泻法;太溪用意气针法。
反映:针太溪后行针3分钟眩晕减轻,呕吐亦止,通天穴意气行针法约4分钟,即能睁眼坐起,再手运针脑内穴后有舒适清新感。一次治愈。
3.韩××,男,10岁。左侧颈部疼痛,不能转头,欲回头时须连同全身转动已有7天。外观头歪向右侧,左颈肌紧张,触摸疼痛 ,证属风寒侵袭颈背,局部经气受阻。
治则:祛风散寒,舒筋活络。取穴:耳穴颈椎,用意气针法,刺入穴位后,手搓针不放,待耳热发红时松手,嘱患者立即转动颈部。
反映:本例行针1分钟许,转头自如,疼痛完全消失。
4.赵××,女,32岁。1977年2月4日,因晨起床开箱去衣服,不慎扭伤腰部,疼痛逐渐加重,行走、梳头受限,不能大声说话和咳嗽,由人搀扶而来诊。
本例 因突然动作,腰部扭伤,经气运行受阻,气血淤滞于局部而致病。
治则:疏经活络,消淤止痛。取穴:耳穴,穴位点压,用食指尖(任何指尖),在患侧耳廓颈椎穴处点压,只用1秒钟疼痛完全消失,活动自如,未用人和针法(本患者惧怕针灸)。
以上就笔者学习前人经验,总结个人体会过程中的点滴心得,抛砖引玉,不当之处,请前辈和专家指正。
(原载《浙江中以杂志》1981年第9期)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