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医人体结构潜态系统若干问题的探讨
媒体:原创 作者:张天戈
专业号:张天戈
2012/6/19 10:12:43
刊于《中医文献杂志》2012年第一期(第三十卷 总第123期)P.36--39
有关中医人体结构潜态系统若干问题的探讨
上海市气功研究所(上海,200030) 李小青 许峰 李洁
摘要:中国的古人以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意识(体悟)到人体内存在潜在的生命系统。这一观念主要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本文尝试就中医人体结构潜态系统的若干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中医 人体结构潜态系统 若干问题 探讨
人体内存在不可察知的结构即隐态结构,是古人,特别是一些东方国度如印度、中国的古人在数理、逻辑推理等理性思维并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以直觉、内省、灵感、唯像观察……等思维方式体悟到的。印度古代瑜伽修炼者就是以瞑想等思维方式总结出一整套内涵极为丰富的有关人体结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体有三个层次:肉体、阿斯多拉尔体、考查尔体〔1〕。前者为显态结构,后两者就是目不可及的潜态结构
中国的古人同样以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意识(体悟)到人体内存在潜在的生命系统。这一观念主要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本文尝试就中医人体结构潜态系统的若干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中医人体潜态结构系统的揭示
中国远古时的民众,在日常生活包括在防病治病的实践过程中,认识(感悟)到道是万物之源,天地间的一切事物包括人体都是由道所衍生的气所构成(《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气组成的人体结构表现为显态(有形气的状态)和潜态(无形气的状态)这两个系统,且潜态结构居支配地位。中医最早及最重要的经典《黄帝内经》对此早有表述,当代学者对此也作出过研判。
1、《黄帝内经》的表述
《黄帝内经》以一种通过观天察地、內练内修而形成的朴素、形象、直观、整体的哲学观(具体表现为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为指导,揭示了人体结构潜态系统的存在,并以此原创观念为指导,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防病治病的方法。
《内经》描述的人体结构有两种,一种是肉眼能见的、物质的形态结构,这实际就是显态结构。如书中屡屡所提到的“五体、五官、荣华、九窍、四肢百骸”以及肉眼可见的内脏等。这应该是古人通过对人体解剖获得的认识。在《灵枢·经水篇》中,有这样的文字:“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以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然而,这不是《内经》主要着眼点。中国古人并没有沿着分析研究肉眼可见的物质形体这条路走下去,而是通过体悟、内省这样的途径,发现人体内有着更为重要的、对人的生命起支配作用的、不可察知的另一种结构。这就是《内经》重点分析阐述的形态结构,即人体的隐态结构,其重要组成部分是“脏腑”、“经络”、“精气神”等。这些结构只知其存在于人体内并确实在发挥着功能,但并不知其呈何种形态。如经脉,《灵枢经脉篇》曰:“经脉十二者,伏行与肉之间,深而不见。”
《内经》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于人体隐态结构的分析和阐述。①关于经络:占
《内经》一半篇幅的《灵枢》对人体潜态结构的传导网络——经络进行了详尽介绍。②关于脏腑:《内经》特别对脏腑藏有神这一点多有论述,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载:“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隐态脏腑不仅在这一点上与显态脏腑相区别,其功能覆盖范围之广也是显态脏腑所不能与之相比肩的。③关于气:有关气的内容,是《内经》的主干。《内经》把道家关于气的学问,用于对人体结构以及人体与宇宙天地相关关系的阐述。④关于神:有关神的内容,是《内经》的重要部分,如一位学者所说;“《内经》始终不离神。”
《内经》认为,隐态结构支配显态结构,《灵枢·天年》曰:“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作为隐态系统的“神气”消亡了,作为显态系统的“形骸”也就不复存在了。以这一观念为基础,《内经》强调防病治病的要旨是,必须从隐态系统入手才能治本。
《内经》为了“司外揣内”(《灵枢·外揣》),考量出“四诊八纲”的诊察手段,用以确定隐态系统的异常即“证”;同时,整理总结出了一系列针对隐态结构的独特的防病治病的方法。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针刺方法。《灵枢》介绍了各种针刺的方法,这里不再赘述。总而言之,针刺法的要旨是,“用针之类,在于调气”(《灵枢·刺节真邪篇》),隐态结构的气通过被针刺,状态得以改善,进而影响反映在外的显态结构,显态结构的状态也随之改善。
中医的“经方”针对的也是隐态系统。《内经》中,有关药物疗法的内容很少。尽管如此,《内经》对药物的治疗作用很重视。这是因为各类药物具有各自特殊的味、性,药物的“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灵枢·五味论篇》)。味、性归属于特定的经络,即所谓的“归经”,而后影响到特定的隐态结构的脏腑,最终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而在调理隐态结构的方法中,最重要的是“调心神”。从前面的引文已知,各个脏腑都有各自的“神”。其中至高无上的是“心神”。《灵枢·师传篇》曰:“五脏六腑,心为之主。”《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写道:“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心神掌控着其他脏腑的神,组成了类似于显态结构中的神经系统的网络,成为整个隐态系统的主宰。“调心神”的要旨就是把“心神”调至“恬淡虚无”的状态。《内经》的很多篇章都提到调心神的重要性及其效果,把“调心神”作为调理隐态结构、防病治病的最重要的切入点。如《内经》首篇《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不仅养生要做到“调心神”,而且治病也要做到“调心神”,如进行针刺时,要“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素问·宝命全形论》)。源于《内经》的中华医疗气功养生法,通过放松入静,能取得防治疾病的显著效果,其缘由就在于它调养的主要对象,是人体潜态结构系统中居于主宰地位的“心神”。“心神”得到充分的调养,进入恬淡虚无状态之后,身体的自愈、自强功能就能得到充分调动,身体的整体状态因此得到改善。因此,有专家认为,作为调心神最主要的方法——入静,是中医传统养生文化的核心〔2〕。
总之,《内经》对中医人体结构潜态系统作了详尽的表述,可以说,《内经》是中华历史上全面揭示中医人体结构潜态系统的首创之作。
2、当代学者的研判
当代国内首先明晰意识到中医人体结构中存在显态和潜态两个结构系统并加以阐述的,是时为山东中医学院博士生的孙喜灵先生。《健康报》1995年1月
11日第1版报道:“山东中医学院博士生孙喜灵在导师张珍玉教授的指导下,提出了人体存在两种形态结构和功能系统的人体结构新理论。孙在其论文中认为,人体的结构及结构层次是由隐性形态结构的组织器官和显性形态的结构的组织器官共同组成的。”
孙喜灵先生关于人体结构层次是由隐性形态结构和显性形态结构共同组成的观点,是对中医理论探索、研究的创新之举,如某位专家所说,它“触及了中医学发展的核心问题。”孙喜灵先生在2003年又出版了专著《中医学人体结构理论研究》,进一步展开阐述了其观点,如“人体隐态结构系统是以气为中心的脏腑经络”、“生命动力之源泉在于隐态系统之中”、“人体隐态系统的中枢是‘心神’”、“疾病的恢复与否,关键在于隐态系统的功能紊乱调整与否”等。这些观点基本上与中国古代的中医人体结构理论相吻合,实事求是地阐发了《内经》所蕴含的中医原创理念。然而,孙喜灵先生对人体潜态结构一个基本问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
二、中医人体潜态结构系统的哲学属性
孙喜灵先生的著作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中医学把人体的结构规范为两个层次系统:一个层次系统是以气为中心的脏腑经络,这个结构系统类似于非实物粒子性质,如场物质,是以不可见形态结构的形式存在,称为隐态系统;另一个层次系统是与隐态系统相对而言,为中医学的‘五体’、‘五官’、‘荣华’等,这个结构系统类似于实物粒子性质,称为显态系统。”〔3〕这段文字引出了这样一个题目,就是:中医人体潜态结构系统的哲学属性是什么?孙喜灵先生认为隐态系统类似于场物质,而显态系统类似于实物粒子。众所周知,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这就是说,隐态系统和潜态系统都位于物质序列中,只是所处的层次不同。显态结构的组成是有形气,其哲学属性自然可视为物质的,这应该没有疑义;但把隐态系统也划定在唯物观的范畴之内,却似有不妥。孙的阐释,实际上又落入以现代的物质科学来解析中医理论的窠臼中了。
那么,人体潜态结构的哲学属性究竟是什么?人体潜态结构的核心是气(无形气),因此,弄清了气的哲学属性,也就弄清了人体潜态结构的哲学属性。
气的哲学属性是精神意识吗?国内有些学者认为,中医有很强的精神属性,张超中先生说:“虽然中医不是宗教,但是其理论内核是围绕精神的基本性质建构起来的,也属于一种精神文化。”〔4〕气恰恰是中医的理论内核,所以,这里就是说气具有精神的基本性质。
把人体潜态结构的核心——气的哲学属性判定为物质是片面的,但是,把气归结为精神意识也是不妥当的。笔者赞同刘长林先生对于中医气概念哲学属性的看法。
刘长林对中医的核心概念“气”作了这样的阐述:“当天人合一、主客相融达到一定高水平的时候,就有可能感受到‘气’的存在,就能够一定程度地了解它。而用主客对立的方式,把天地万物视为在我之外的纯客观对象,就不可能发现‘气’。”“中国传统文化主流谈不到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非得用唯物论哲学来框架和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医学,那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5〕
就是说,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医学中的一些观念,只有在主客体相交融的状态下,即唯物论和唯心论打破相互的界限、彼此结合起来的条件下,才能理解、感悟。那么,唯物论和唯心论有可能融为一体吗?国外的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是可能的,如有人创立了把唯物论和唯心论结合在一起的唯生论,以此来阐释生
命领域中的一些现象〔6〕。即使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有这方面的精辟论述。
马克思说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人的社会状态中是可以消除它们彼此间的对立的。”〔7〕马克思还说过:“彻底的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这两者结合的真理。”〔8〕
马克思的论述十分适合用来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医学中的一些概念和理论的哲学属性。
气是由道衍化而来。要体悟道,唯有在主客体(感知体和被感知体)高度融合为一的状态下才能做到,正如《道德经》所描述的那样:“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气也应当是在这种恍恍惚惚、主客体高度融合为一的状态中才能体验到的吧。
三、中医人体结构潜态系统的把握
如何才能把握中医人体结构潜态系统呢?如前所述,我们的古人是依靠内修、內练、内视、唯像观察这样特殊的思维方式,才把握了人体结构潜态系统这一具有朴素、直观、形象、整体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生命现象的。明代名医李时珍有一句名言:“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熟察之。”被称为药王的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中有一句话:“常当习黄帝内视法,存想思念,令见五脏如悬磬,五色了了分明。”两位医家先贤十分明确地给出了答案,就是说,只有在內练、内视这样的思维方式方面有造诣者才能感知人体结构潜态系统的存在并把握之。
道学专家胡孚琛先生把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理论得以产生的內练、内视、感悟、唯像观察这样特殊的思维方式概括为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并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在科学和文明尚未开发的古代,先民的头脑并非比现代人愚蠢。他们在数十万年的生存斗争中必然有其高超的认识世界和交流信息的本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们的理性思维被开发,但直觉和灵感却因此退化。人们不应忘记,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才数千年,现代科学的发展仅有数百年,而在这之前人类已经生活了数十万年,这数十万年人类遗存下的非理性思维的智慧是异常珍贵的。”〔9〕就是说,远古时代的人类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以非理性的思维方式体悟(感悟)到了宇宙、人生以及人体的一些奥秘。这些认识的成果,时至今日,仍有其不可估量的价值。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在当今仍可发挥其认识(体悟)世间现象特别是生命现象的积极作用。
对于中医从业人员来说,应该对人体结构潜态系统具有深刻的了解,并进而把握其存在状态。而要把握潜态系统,唯有进行內练、内视、唯像观察等特殊的所谓非理性的思维活动。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医家如扁鹊、华佗、孙思邈等,之所以能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伟大的贡献,与他们有着深厚的內练、内修的功底是分不开的。近、现代中医学界泰斗张锡纯提倡医家力行“內练、内修”的静坐气功,认为这是“领悟脏腑经络之功能和人体内气化作用”的捷径。他由此得出这样的认识:“內练内修”的佛、道气功是中医的源起和基础〔10〕。当下不少中医界的有识之士,也不断在大声呼吁,应当把“內练内修”列为中医人必修的一门重要科目。谷万里认为:中医学原理的发明是基于古代先哲们的养生修道体验。《黄帝内经》中的藏像、经络、气化等理论,几乎无一不是从这种内证实验中认识总结出来的。〔11〕。刘力红指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存在很细微、很精深的内证实验。内视返观就是典型的内证实验。正是这个内证实验和理性思考的结
合,才产生了传统文化,才构建了中医理论。”〔12〕
总而言之,对人体结构潜态系统的体悟和把握,是中华民族上古民众的创举,并在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和实践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这是中国传统医学原创体系之本,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之一。尽管目前在学界对此的认识并不统一,但它作为一个古老的而又活生生的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原创理念和技术,必将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可、接受,进而对人类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创新和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印度)斯瓦密·维希纽特瓦纳达著、李小青译.瑜伽大全〔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12
〔2〕陈小野.层次/舒展:入静养生的原理〔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304
〔3〕孙喜灵.中医学人体结构理论研究〔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2
〔4〕张超中.中医视域下的西医〔J〕.医学与哲学,2010(5):53-55.
〔5〕刘长林.《内经》认识世界之三原则〔N〕.中国中医药报,2010.12.1.:第三版
〔6〕(日本)实藤远著、 李小青译.宇宙的生命科学〔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2:18
〔7〕马克思.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3
〔8〕马克思.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24
〔9〕胡孚琛.道学通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47-348
〔10〕吴云波.张锡纯力倡气功养生学〔N〕.中国中医药报,2007.3.23.:第五版
〔11〕谷万里. 内证实验是中医学独特认知方法〔N〕.中国中医药报,2006.6.30.:第五版
〔12〕刘力红.思考中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4-15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