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论三调合一、融会贯通在医疗气功、健身气功、太极拳中的核心作用
媒体:原创 作者:张天戈
专业号:张天戈
2012/9/10 19:43:24
上海市市中医医院 主任医师
上海气功研究所 顾问
王泰东
2012.6.1
初论三调合一、融会贯通
在医疗气功、健身气功、太极拳中的核心作用
上海市市中医医院,上海气功研究院顾问
主任医师 王泰东
2012.6.1
来源
“三调”即是调心、调息、调身,原是道家养生术之内功修炼的重要手段。在道家养生修炼过程中,调心就是“至虚极,守静笃”,自我调整心理功能及精神状态。调息就是“专气致柔”地培养元气。调形就是“熊颈鸟伸”地引动形态作松柔运动。但三者必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辅相成、融会贯通。随着道儒医释武文化不断的交流和融合。三调就成了道儒医释武各家内功用以自我修炼、自我完全发挥潜能,用以养生、健身、防病治病及技击的重要手段及方法。现代气功(包括医疗气功、健身气功)及太极拳视为修炼的三大要素。三调也是心理功能反复影响生理功能,逐渐形成良性条件反射的手段和方法,也就是通过三调,特别是调心,既能加强大脑皮层与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联系,又能加强大脑皮层与筋骨肌皮的功能,同时又可通过三调,进一步加强大脑皮层的功能,发挥脑细胞的潜力。既能调整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功能,特别是大脑皮层保护性抑制功能,又能加强内外二反射的功能,从心理功能去影响生理功能。这就是气功养生、防病、治病,以及太极拳的技击功能核心元素。
医疗气功与三调
气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医学领域内,医疗气功是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史。至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中医药领域中的气功疗法逐渐形成体系,初步发展成一门独立的,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中医气功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医疗气功。医疗气功的定义,按最近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国气功学”中提及:气功是调身、调息、调心融为一体的心身锻炼技能,其中表述有四层意思:第一层,表述气功修炼的操作内容,即“三调”;第二层,三调合一、融会贯通;第三层,心身锻炼。第四层,技能性知识。
三调中,调身是基础,调息是动力,调心是核心。所谓医疗气功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又需要掌握气功的操作技能,达到防病治病,发挥人的潜力,提高免疫功能是治未病的有效手段,因此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更重视练功,增强对气功的感性认识,进一步体验气功由浅入深的境界,其中最核心问题就是“三调合一、融会贯通”这八个字,就以本文记载回春功为例。
本人从事回春功研究工作已有25年,在治疗肥胖症、糖尿病、性功能障碍、前列腺病等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及一定的科学实践,现就个人对医疗气功---回春功在“三调合一、融会贯通”方面提出一些初步体会。
回春功是全真道华山派养生长寿功法,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是道家得道长寿的重要手段,传至我为21代。20代弟子山东靖仲玉教授在国家自然基金会的资助下,于1989年完成11项养生科研指标均获得成功,临床症状有改善,如糖尿病、气管炎、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以及多项免疫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90年代初我在上海与瑞金医院、九院、北站医院也进行糖尿病、男子性激素测定以及肥胖症,在临床上及生化指标均获得改善,因此我们说回春功是属于医疗气功,我想说一下其中的秘奥。
调心:是练功的核心
贯彻“乐”字当头。“以意念青春,面含微笑”,作为调心的核心意识,不但贯彻于练功全过程,而且在生活上、学习上、工作上、人际关系上均贯彻着这“八个字”。提倡“利导思维”,反对“弊导思维”,所谓“利导思维”就是要养成遇事要向好的方面想的习惯,因为想愉快的事,会刺激快乐神经,它能在脑内分泌内啡肽,使心情舒畅健康长寿;反之则为“弊导思维”,指遇事老是向坏的方向想,使人生病,加速老化,“利导思维”就是开发右脑潜能,“弊导思维”就是左脑思维,平时我们要镇静左脑开发右脑潜能。本观点由日本春山茂雄提出,揭示了本功法“乐”字当头,健康长寿秘奥;另一方面回春功在调心方面还有炼形生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不同层次中调心的作用,在意气形方面主张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达到三调合一、融会贯通的不同境界,也就是第一阶段以调形为主,第二阶段以调气为主,第三阶段以调心为主。在三个阶段中,三调合一、融会贯通是核心,三阶段分三个层次逐渐的深入,到第三阶段完全由内到外整体合一,绵绵不断,在心意指导下的整体柔和有序的健身运动。
调息:是练功的动力
本功法强调自然呼吸与顺逆腹式呼吸相结合的方法,并贯彻升吸降呼、开吸合呼、后吸前呼的普遍规律,并强调顺逆腹式呼吸的重要性,特别在形正、气顺、意宁的三调合一中腹式呼吸起到的核心作用,在心意的统领下,在气顺的前提下化为力(即能量)与形正相结合,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调身:是练功的基础
正确的姿势是顺利进行呼吸和良性意念诱导的先决条件,反之则就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意不宁则气散意乱,这就充分说明正确调身的重要性。
回春功除一般调身的原则外,其中更强调健运脊柱及妙炼下丹,在健运脊柱方面,它的独特运行非常重视脊柱伸拔(上下、左右、前后)旋转,有上下螺形旋转,有四正四隅方向孤圆形旋转。这些旋转要求脊柱带动全身四肢进行整体活动要做到“一动百动、整体合一”。我们说脊柱是人的中轴,是脊梁骨“得脊柱者生,失脊柱者死”之说,从解剖学上说,脊柱椎管内有脊髓,椎体之间有椎间盘,其间有椎神经穿出,脊柱两侧有颈、胸、腰交感神经链及腹腔神经丛。这些组织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组织,一旦失去平衡或损伤就是患病,从中医经络学中,脊椎相当于督脉,督脉二侧则有膀胱经俞穴,大多内脏反应点均在这些俞穴上,是内脏与外界的交通要道。通过中医的整脊疗法也治好了很多与脊柱及相关脏器以及神经引起的疑难病及常见病,成为目前中医中的一门独特技术。当然治者必须是一个既懂现代生理解剖的现代知识及传统中医知识,又有深厚三调合一、融会一体的内功及整复技术。这就是气功既能强身,又能治病的生动例子。回春功是一种通过独特的健运脊柱,巧妙地设计主动性的自我整脊运动,整复了小关节脱位,当然通过三调合一、融会贯通的方法,通过主动性自我整脊运动,同样在回春功锻炼过程中,逐渐地治好了很多与脊柱相关的常见病及疑难病。
妙炼下丹,华山派下丹除道家下丹田外还包括会阴穴及性腺系统,修炼下丹意在提高性腺系统的功能及以性腺系统为主的其他内分泌系统,修炼下丹是本功法的精华,通过特定的裆内调身方法,轻微而舒适地按摩性腺器官,起到炼形生精,还精补脑的作用。先人这些巧妙的设计,给后人健康长寿带来莫大的好处,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元气所系之地,肾主骨生髓,髓主脑海是促进机体生长发育,性生殖能力,延后衰老健康长寿的要素,并获得现代科学实践的证实。
上述健运脊柱及妙炼下丹是回春功中的核心内容,也是回春功健康长寿的根本原因。
在意念青春调心的统帅下,在以腹式呼吸为主的动力活动中,配合巧妙而特殊的调身活动中,在松静圆连合柔的规则下,做到三调合一、融会贯通,看上去面含微笑,动作古朴典雅、优美柔和,能有不是舞蹈胜如舞蹈的优美意境。
健身气功与三调
顾名思义利用气功的手段达到健身的目的,因此它在气功中的三调合一、融会贯通重点是以调形为主,通过形正、气顺、意宁达到精盈、气盛、神旺,从而达到健康长寿延年益寿的目的。
目前由国家体委创编的(健身气功)最初四套,逐渐发展到目前的九套,都是从古代导形的精华中,通过挖掘继承去伪存真结合现代人的生活特性及工作学习特点,再用科学的方法创编而成,将祖先遗传下来的瑰宝转化为现代人的健身手段,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应该值得庆幸和推广。
但既然称为气功应该包括两部分即是静功和动功,其中应以静功为主,动静相兼,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样才称得上全面地理解“气功”二字,因此在讨论健身气功之前先表明我粗浅的观点。
健身气功虽然以调身为主,但必须贯彻气功的基本原则,即调身是基建,调息是动力,调心是核心。因此在现阶段,在现有九套功法的基础上,要加强调心及调息由外向内发展,真正做到三调合一、融会贯通的境界。气功界张广德教授在“健身气功意气形之我见”一文中,对三者的关系写得很好,我也有同感,读到对意的认识,认为通过意守有三大好处:1.排除杂念、净化大脑、清虚静定;2.有助于改善皮层下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交感副交感神经配合协调,保证人体更准确的适应环境;3.有助于活跃脏腑经气,增强机体防病能力。提示人体在意守的主导下,起到主动性身心自我调节作用,平衡身体内外环境,从而取得身心健康的效果,也就是气功界说的“意到则气到,气到则血行,血行则病不生”。提出对意守的要求,“意形结合,似守非守,绵绵若存,犹如清溪淡流”。
对气的认识:气有自然之气即呼吸之气、灵精之气(即精气)及水谷精微之气,三气通过意气形有机结合融会贯通,逐渐充实元气,元气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本。
对形的认识:中医认为“形乃神之宅,有形方有神”。动以养形,但形劳不倦,不妄作劳以养形,说明动不宜过劳,反之则伤神。这就是运动家的寿命不到平均寿命的道理,要做到运动养形需做到形正、体松、有恒、有序、有度。意气形是相互促进、三位一体。练意离不开练气,因气顺方能神宁,练气离不开练意,因为意到则气到,练意练气又离不开练形,则有形正方能气顺意宁,因此意气形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重要部分,被称为健身气功之精髓。
张教授的意见和观点很好,我都同意,在健身机理方面我想再补充三点意见。
①应要加强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平衡,特别是加强大脑皮层保护性抑制过程,因为很多身心失调,均与大脑皮层抑制过程减退有关。
②强调加强大脑皮层对外筋骨皮的调节(肌体神经),对内五脏六腑的调节即植物神经系统,即是通过静功创造在静的条件下去识神出元神,主动性调节五脏六腑的失衡,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
③三调合一应三阶段循序渐进的方法,第一阶段调身为主即心身合一,第二阶段以调息为主,即心息相依,第三阶段以调意为主,真正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即三调合一、融会贯通。
从健身气功定义分析三调的关系:“健身气功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这个定义看我们可以说健身气功是以调身为主,如有条件则进一步进入心息相依及三调合一、融会贯通的阶段,张国明同志在“ 浅谈习练健身气功的三个阶段”文中,第一阶段调身为主,调息调心为辅。第二阶段以调身调息为主,调心为辅,第三阶段调身、调息、调心协调配合,逐步达到三调合一的境界。
他的观点分三阶段三调方法,完全符合健身气功的定义及要求,是习练气功由外向内,由浅入深的过程,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因此说健身气功作为一个全民体育运动,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在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增强体质延年益寿具有深远的意义。
太极拳与三调合一的认识
本人练习太极拳已有55年历史,曾经先后学习过:杨式太极、吴式太极、静功太极,也学习太极推手、散手、太极剑等招式,谈一点太极拳与三调合一、融会贯通的认识。
太极拳是一种高层次的内家拳术,是经过长期,无数次前辈实践经验的累积,精心提炼而成,其核心灵魂是技击,每一招一式均有其精深的攻防含义。以“化意味着进”的绝招,在练拳时始终要有一个假想的敌人,在你面前,自己和自己搏斗,在发劲时要求身、眼、手法、步五法齐到,整体合一,“一动百动”、“太极无法,处处有法”。太极拳的三调是内家拳中太极功夫高低衡量的核心,在冷兵器时代,拳术是防身打击敌人的最重要手段,武艺的高低与三调合一、融会贯通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要深入研究太极拳,必须从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三方面同时研究,这才称得上一个太极拳的研究者。
哲理性:就是“太极”,《太极拳论》中有“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一阴一阳”谓之拳,太极拳就是有由阴阳平衡两方范围构成的运动,由此产生太极十三势。太极拳是由无极静功,及太极动功两部分组成,每一架势即是技击动作,从外形到内涵无不包含太极的哲理。
技击性:太极拳的技击性更有特色,有人称之为“拳中之王”,王宗岳《打手歌诀》云:“棚履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又云“彼不动,己不动,彼一动,己先动”,可见太极拳的先进性不是用蛮劲与敌拼搏,而是以智慧地主张舍己从人,后发先至,凭机智与动力克敌制胜,其技击原则是以心静制动,以柔克刚,以顺避免。
健身性:从运动医学研究,它的特点是自我掌控,任务是祛病延年,增强体质,预防衰老,探索生命奥秘。太极拳的健身核心是调节并加强大脑皮层的功能,特别是加强大脑皮层保护性抑制功能,并加强大脑皮层与外在肌体神经即筋骨皮的反射,增加其对外在坏境的敏感度及应变能力,以及对内加强植物系统功能的联系,即交感及副交感神经的平衡,也就是说即加强大脑皮层与五脏六腑的联系,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同时通过无极静功及动功静练的方法创造去识神出元神的条件,由元神通过元气修复从五脏六腑之间不平衡状态到达平衡的境界。通过现代科学家证实,太极拳对于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骨骼肌肉系统、消化系统等均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及治病效果。
从以上这些三性(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中,无不与三调有密切的关系。
调身:就是调整身形,是对身体姿势或动作进行主动性调整、锻炼,使之逐渐达到练功要求和目的,也就是做到动作规范、势正招圆,是太极拳入门的基础。
在调身方面有严格的要求,如要求松静站立,头正、颈直、沉肩、坠肘、展腕、舒指、含胸、拔背、竖脊、沉胯、敛臀、挺膝、挺踝、舌顶上腭、五趾抓地等均属于调身的内容。
古人云:“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意不宁则神散乱。”可见调身是基础是手段,只有形正、气顺、意宁,才能达到三调的目的,符合技击的基本要求。
调息:在太极拳技击中,在意气合一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太极十三势中棚、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左、右、定这十三字中,是太极拳内功的核心,要做到“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没有身息相依是绝对做不到的,如用向后四隅方向的採劲,及向上的履劲必定是採用逆腹式呼吸中的吸气,如果向前的发劲必定是逆腹式呼吸中的呼气,要达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在练静功时要求意沉丹田,呼吸要求:匀、细、柔、长,要遵循顺其自然,循序渐进的原则,切忌急于求成。它是在形正体松,心神安静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练习而逐步达到形、气、神三者合一的状态,再进一步融会贯通,此时不调息而息自调,呼吸自然会变得匀、细、柔、长,有时在发劲是配合发声“哼、哈、啊、呼”等声音,以声助气,以气助力,气到劲到。从练功的阶段来说,练气是第二阶段,那么如何练气,我自己的体会,能较快出现气感,是站桩、以八卦掌式为较佳,因为它的手型是半阴半阳,既能发也能收,同时练功之初,必须在形整的前提下,意沉下丹田。对于下丹田的定位,说法不一,我的观点丹田不是一个点,而不是一个面,它包括下腹和盆腔,华山派道长提出还包括外生殖器。其次丹田的核心在脐与命门之间,相当于脐内一寸三分处,也符合中脉通过下丹田之点,气沉丹田是深呼吸的一种表现,可加强人体氧的吸入,及二氧化碳的排出,促进新陈代谢,另一方面加速体内痰及毒素的排出。
那么丹田聚气是什么感觉,古人认为人体自有“长生不老药”,不必向外求秘方。能产生丹药的地方在丹田,同时丹田又是精气神的储藏库,并以气为主,因此丹田是启动气机的部位,是内气生发的根源,也是内气在体内循环的动力源泉,也是一个气泵,通过一呼一吸,一开一合地由气送到全身各处。
要使丹田气机启动,在意沉丹田的同时配合逆腹式呼吸及六字诀中的呼字诀,在心静体松的前提下,练习者在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有朝一日突然会感到丹田有动感,这就是丹田气机启动的开始,丹田储有气,则可再进一步进入以意领气的第三阶段。
其次在我长期练功的时间中,用以丹田为中心的三维空间做正逆方向的旋转,对加速丹田气机发动是又一定帮助,即在站桩功结束后接着就练丹田旋转,先是以手按脐中心三维旋转,其次是手与腹肌同时活动,再次是以意念带动腹肌旋转为主,最后是在意带动下进行内气旋转,这样逐渐做到意沉丹田,意气合一,内气在丹田内旋转,丹田三维空间正逆方向的旋转,随着功夫的逐渐深入,其圈也由大→中→小→微小,最后达到随意识而活动。
有了丹田的气机发动,我们可以练习意气合一法,分为向下的下吐纳炼丹法、向上的上吐纳炼丹法,其行走路线分别为:
①下吐纳炼丹法:湧泉沿小腿前内侧上升 →会阴→脐→命门(吸气),肾俞环跳沿大腿后外侧下行→小腿后外侧→回到湧泉(呼气)
②上吐纳炼丹法:丹田→命门→督脉上行→大椎→两上肢外上方→上臂→前臂 →外劳宫→内劳宫(呼气)(同时→力达四梢)→劳宫 →前臂内后侧→上臂内后侧→膻中→丹田(吸气)
调心——核心
调心是太极拳中最核心的环节,因为在太极拳习练中,无论是以调整动作姿势作为主的调身,还是以调整呼吸吐纳为主的调息,都是在意识的指挥和参与下进行并最后完成的。因为太极拳形成之时,都是以高超而独特的技击攻防技击而出名,要求身、眼、手法、步法在攻防技击中一出招就要齐到且要整体合一、一动百动,有提到“太极无法,处处有法”,因此太极拳对三调合一、融会贯通的要求更高。而三调中,心意是核心、是灵魂,因此对意的要求就要更高,为要更好地练意,就分成无极静功与太极拳动功二个部分,前者练意静,后者练意动,做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功静兼的方法。
心静:心静是太极拳的根本,心静要求思想集中,意念专一,精神内守,排除杂念,严格地说,不能心静下来练拳就不是太极拳,如能心静下来、凝神清虑、消除杂念,必然气息和畅,这样就可以心灵澄清敏感,对外界反应和自身的判断都能做到敏捷和准确无误。
同时在心静的条件下,为去识神,出元神,创造了条件,在去除杂念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元神对机体、五脏六腑的调节作用。调节内外环境的平衡也就是机体能对外界各种刺激作出更正确的反应,对五脏六腑的失衡,也能做出更好的调整。但在目前这样快节奏的社会中生活学习,要做到心静是很困难的,因此要有一定的方法,也就是一念代万念的方法。在练静功时,其一念是吸气想“静”呼气想“松”,最后意念沉入丹田,在练功过程中也可配合四线放松功,用意气合一法,加强大脑皮层与内脏相合的方法,以及大脑皮层与肌体(筋骨皮)反射相结合的方法,逐渐加强筋骨皮的灵敏度。它对内能加强五脏六腑的功能,并从不平衡得到平衡;对外加强筋骨皮的灵敏度及反应能力。这在太极拳技击中是重要的一环,在练太极拳动功中,其练意,按不同阶段又有不同的调意内容,如第一阶段,调形阶段,即初学阶段,是动作熟练阶段,要求动作规范,有序,姿势工整,方法准确,注意方位,角度,虚实分清,松紧合度,尽量做到外三合,即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并注意起承转合,连贯圆熟,并向松、静、圆、连、合、柔、定七字迈进。
在这个阶段的“一念”就是动作本身,不可以遗漏和差错,在动作熟练以后就要在身法上下功夫,太极拳对身法有一定的要求:常见的有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竖脊沉胯、开裆合膝、尾闾正中、以及手法手型挺膝挺踝、五趾抓地、展腕屈指(末节)。
在这个阶段太极拳一念之意,就是动作本身,每一动作都要以意念检查自身的身法,如有不正,就要在行拳中及时纠正。
第二阶段“练气”,即意气相依
在身法熟练之后,并在丹田内已有气机发动,并随意识走动,在练拳中就要用意念体验内气和内劲的运转。这个阶段要把意念贯彻到每个细小动作中,体会气在身体内的运转及太极拳深层次的意念,起式走螺旋,处处有弧圈,力从足底发,节节要贯穿,逐渐做到气布全身,有气感,并逐步向“内三合”即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方向前进,也就是心意领气、意气相随、意到气到,并逐渐摧僵化柔,产生柔劲和整劲。因气是见不到摸不着,必须要靠自己的体悟,因此要强调一个悟字,每次练完太极拳后,要悟一下练拳过程中的喜与忧,喜者如有新的体会:心静如水、神清气爽、遍体舒泰、松静圆柔、整体合一等。忧者即不足之处,如练功中有杂念,胸闷不舒、气血行走不顺,四肢百骸、五脏六腑有些不适,不松不平衡的地方,通过三调予以纠正的过程。
第三阶段练意
在第二阶段意气合一、以意领气、气从丹田发动运行全身的基础上,在熟练运气下,在下吐纳炼丹法及上吐纳炼丹法基础上,进一步练习发劲时发于丹田,上肢采用上吐纳炼丹法路线发劲,下肢时采用下吐纳炼丹法;反之在采履吸劲时则采用上下吐纳炼丹术的吸劲,同时逐渐产生一种柔中有刚的整体劲力,外似棉花,内似刚,并随着丹田的旋转带动身形四肢产生各种大小内外不同的缠丝劲力。功夫越深,内劲的质量越高,其内刚劲是在日积月累的松柔基础上逐渐产生的最终达到棉里裹铁,刚柔相济的境界。
顺便再来说一点“松”及“柔”的含义
全身放松是太极拳修炼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手段,松不是松懈,也不是松软,而是要做到松柔,柔不是软,柔是在三调合一、融会贯通的前提下,而是丹田内气在意的引领下,每一动作通过丹田的开合、旋转、吸斥等运转,以腰为主宰以意念引导,内气贯注全身直达四梢。
我们说外形之动多在筋骨皮,而它的灵魂都是锻炼人的心意,如果在练拳时不能做到全身放松,心中不能做到平静,如静若上水,则身上有僵劲和浊力,内气就是无法贯注,心中有杂念,则就不能以意领气,气贯全身,这样就永远达不到第三阶段“练意”。
在练意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要注意避免用意过重,如着意、着想、执着,用意要淡似无意(无极),似有意(太极),勿忘勿助、不可用心、不可无意,用心则着想,无意则空,有意即出识神,无意则出元神,在静的条件下淡清的意守,勿忘勿助,心理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要记住太极拳的练形、练气、练意三个阶段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外到内渐入佳境。
另外要记住,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进入第三阶段,其中有一定的条件及悟性,有这样一个公式:信 练 悟=成功,首先要相信太极拳的秘奥,然后有决心去练,有毅力去坚持,练不是完成任务每天练一次,而是在名师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步渐进的过程,悟是悟性,即是每一个人慧根,因为太极拳有很深的哲学理论,根据太极拳中哲学理论结合老师的指导,每次练拳后,要有一个回忆的过程。有哪些新的感觉,哪些不舒服的地方,如有形不正,哪些地方气不顺或为什么意会静不下来等。顺与不顺之处,自己不断地思考、研究捉摸,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如尚不能自我解决就去请教老师,或阅读有关资料,这样逐渐做到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循环不断,逐渐进入由外到内、由浅入深,并逐渐由第一阶段调身到调气,再进入调意的阶段,真正做到三调合一、融会贯通,利用三调的手段达到三性的目的(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
我的体会
一、三调合一是气功太极拳的灵魂,是练功由浅入深的最重要手段,只有能真正做到三调合一、融会贯通,即三调中第一阶段的调形为主,配合心意及呼吸,第二阶段以调息为主配合心意及调身,第三阶段以调心意为主,在心意的主导下真正做到内三合及外三合,以意领气,以气运身。
二、调身是基础,在调身过程中,要对身体姿势或动作进行主动性调整,锻练要求达到每种功法及拳的要求。在松静的基础上初步做到动作规范、势正招圆、松紧合度、柔和缓慢、绵绵不断、圆活连贯。在调身初期最好配合静功的锻炼,以站桩功为主,坐卧静功予以配合,在调身的基础上配合四线放松吐纳炼丹功,初步进行意气合一法,及意守丹田法。
三、调息是动力,即由调身为主,进入调息为主阶段,也就是练气阶段。练气阶段有三种气,即呼吸之气,脾胃之气及内气,内气主要包括元气、经气、营气、卫气。我们从气功角度来谈内气,是养元气、调经气、固卫气,因为内气是看不见但能感觉到,内气的存在,要使内气更快的引起气机发动,最快的方法就是站桩。年老体弱者以无极式站桩为主,配合四线放松吐纳炼丹功;体质较好的中青年建议进行八卦站桩,它不但可以加强下盘的功力,做到上虚下实,其手掌掌形呈半阴半阳式,便于练习上下吐纳炼丹术,为以后一动百动, 力达四梢打好基础。
四、调心是核心,是健身、治病、技击的最核心手段。在健身方面,它通过静功练习,或动功静练的方法,达到去识神出元神,从而元神通过元气对内五脏六腑失衡的调整;对外通过卫气调节机体与外在环境的平衡,真正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达到健身气功的目的。
在治病方面:
很多身心疾病大多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失衡,特别是大脑皮层抑制过程减退,如忧郁症、焦虑症、失眠心血管系神经官能症、各类神经衰弱等症,目前尚无很有效的药物进行根治,而气功太极拳是由外而入内的内家功法。它的治病核心就在调节大脑皮层的功能,即调整兴奋与抑制失衡,特别是加强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通过气功及太极拳的静功站桩及动功静练的方法,逐步对这些身心疾病,由于大脑皮层失衡特别是抑制过程减退所引起的疾病,进行兴奋与抑制的调整,特别是加强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通过练功恢复平衡,病也就逐渐痊愈。只要坚持练功,这些难治之症,也就可以根治,本人是一个通过练功,将郁症伴心血管神经官能症获得根治的最好例子。
在技击方面:
太极拳曾称拳中之王,当时杨露禅老师,人们称他为杨无敌,打遍天下无敌手,就是因为它是内家拳,而内家拳的核心就是高度的三调合一、融会贯通。河南心意六合拳,从拳的名称就知道它是在心意的指导下,内三合外三合融会贯通下,要求一招出去就要身、眼、手法、步齐到。“十大形”就成为全国有名的最凶狠的拳种之一,因为它也是内家拳的一种。太极拳为什么能小力打大力,以慢制快,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其核心内容就是正确的贯彻了三调合一、融会贯通的原则,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也就是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力达四梢、整体合一、处处有弧圈、全身有蚕丝。在推手时,运用粘连沾随,听化拿法的方法,科学地巧妙地去战胜敌人。它的核心三调中还是在心意的指导而完成,因此三调在太极演练攻防技术中则要求更高。
五、动功静,是内外兼修最好的方法。目前大家在练健身气功、医疗气功及太极拳大多是以身体为主,因此它的健身及治病机理,均是通过以调身为主如多种脊柱运动,活动四肢关节,增肌减脂,通过妙炼下丹达到调理内分泌的目的。随着练功功夫的深入,逐渐进入到下一阶段。在练动功时,可在屏除杂念的前提下,静静地如做内功的方式以意领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气到力到,它的功效就是单练静功的一倍。因为它既有在静的条件下去识神出元神的功效,同时又有调节整治脊柱四肢关节的功能,也就是加强筋骨皮的功能。它的练功方法是在屏除杂念的前提下,处在有意无意之中,似睡非睡、双目轻闭、神不外露,在完全的松静前提下,行拳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圆滑连贯、整体合一,做到“松、静、圆、连、合、柔、定”七字。通过练功,减少识神的妄动,发挥识神的理智,主动能动与元神的自然本能相结合,即有意(识神)、无意(元神)之中,保持主宰中定,来调和气血,协调平衡,使意气相合,神形统一,最后能使机体得到健身,祛病延年的目的。
六、练功是一个既快乐又艰苦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利人利己的好方法,边治中老师曾有一句铭言“愿天下人健康长寿”,也就是我们自己通过练功得到了防病治病的效果,同时又获得了“回春”,在自己得到回春的前提下,有一个宽阔的胸怀。把这个方法传播到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均能得到快乐和健康,这是一件多快乐的事情。
七、在治未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为治未病有三个环节,即治未病,已病防变,病愈防复,健身气功,医疗气功,太极拳在这三环节上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目前在医药界尚未引起重视,重点放在药物治疗中,我再次强调,作为医生、养生学家,要记住主动性身心自我调节(主要手段是气功太极拳)为主,被动性药物、针灸、推拿等疗法为辅相结合的观点,才是全面的、主客观相结合的完整防病治病法则。
最后祝同志们健康长寿,青春常驻。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